首页 > 工作相关 > 工作文档 > 讲话稿 > 思想宣传 > 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精选三篇)正文

《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精选三篇)》

时间:

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精选3篇)

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 篇1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已经非常成熟,它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得到了充分证明。党的十九大报告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一点都不为过。

自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强调我国当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可见,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已经非常成熟,它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部分经济指标的变化不影响基本历史定位的判断

有人认为,既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出现了一些经济指标变化,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我们人均GDP即将跨越1万美元,当前较多行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这就说明我们物质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这些人看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判断也应适时修正为“中级阶段”或“高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国情,需要提出新的理论框架来准确认识和定位我们的时代。这一看法是不能成立的。

实际上,仅仅从人均GDP或产能过剩等一两项指标来区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所谓的“社会主义中级阶段”,这种研究的偏颇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着眼点不是一两项经济指标,而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发的基本国策直接相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着眼点是改革开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改革开放实践先行,但理论不能滞后,到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虽然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已经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展开,但我们急切需要对这一伟大实践作出理论说明,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应运而生。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并且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简单地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主张是,我国的社会主义依然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对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然是第一要务。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充分调动民间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判断,我们才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进一步找准了改革开放的目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更加紧密地融入世界经济。如今,我们已经站稳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断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引领全球化,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成绩,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判断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偏差带来的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得到了充分说明。另一方面,那些没有认识到或者偏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行为也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对于这些历史教训,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

苏联就曾在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认识问题上犯下了历史错误。我们知道,苏联在1936年就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并提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路线,后来卫国战争短暂中断了苏联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进程,卫国战争甫一结束,苏联就重提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并没有纠正这一错误,而是继续推行超越阶段的做法,并提出了加快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口号,制定了20xx年建成共产主义的时间表。这一判断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演变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直至1967年,苏联宣称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不切实际的口号给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伤害。

由此可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路线问题,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不能急于求成。幸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此为指导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如何理解“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间的关系呢?

实际上,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特别强调的是时代主题的转变,“强起来”成为时代主题,这个强起来与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奋斗取得的巨大成绩息息相关,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息息相关,与党的xx大以来的重大历史变革息息相关。但是,这个转变不影响我们对所处历史阶段的总体判断,在强调新时代的同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全党必须继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与党的基本路线密切相关,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根本上要求我们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根本而言,当前,发展的任务一点都不比过去轻,我们更需要继续坚持与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动发展。在此意义上,党的十九大报告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一点都不为过。

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 篇2

在什么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从不同视角出发,我们当然可以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属性,例如其实践性、人民性、党性、革命性、创新性等,但从当前人们易于产生错误认识的角度看,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具有科学性。众所周知,科学之所以是科学,不仅因为其具有系统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和理念客观地反映事实,勇于直面矛盾,不断追求真理,从而获得经受得住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具有完备的理论形式。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从实践观点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构成了严整的理论体系。其次,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一文中,对其方法即辩证法进行了阐释,他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实际上,唯物辩证法只是其方法论基础,而对于具体研究,马克思则要求自己首先“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此一论述为他按照辩证法的原则叙述现实的运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再次,具有理论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总是站在时代高度,根据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最后,也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已被马克思主义产生170年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历程所证实。当代中国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所展现出的光明前景,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更加充满信心。

马克思主义又是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观念反映,主要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与阶级利益密切相关的观念体系,本质上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反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隐瞒了作为其产生的客观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的真实本质,为社会生活中经济和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正做辩护。马克思认为,我们在考察历史进程时,就不能“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不能“不顾生产这些思想的条件和它们的生产者而硬说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这些或那些思想”,也就是说,不能“不考虑这些思想的基础——个人和历史环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考察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

列宁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论阐发中,把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科学看成是一个东西,并且强调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功能。意识形态总要代表某种利益发声,其性质从根本上取决于它所代表的利益的性质。马克思主义要维护和“实现绝大多数人本身的真正利益”。从学理上说,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及其所代表的利益的正义性,源于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认识上往往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不是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因为科学不能脱离价值,特别是社会科学,虽然解决问题以客观地反映社会事实为前提,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总是蕴含着价值立场或利益趋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是通过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和解放道路展现出来的。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决不能忽视和弱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意识形态是否揭示了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实,是否客观而深刻地反映了本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是否正确地处理自身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其思想观点是否构成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思想传播方式以得到人们认同等,这些都是推动意识形态发展所不能回避的科学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来说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于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也就是说,从本质而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 篇3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从而表现出宽广的世界眼光。1936年,到访陕甘宁边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评价毛泽东:“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1947年,到访延安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称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思想深刻、头脑敏锐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表现为把握历史前进逻辑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清醒,表现为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的胸怀,表现为对人类前途命运深切的关怀。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与她具有宽广、博大的世界眼光密不可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全球化进入加速发展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主动融入时代发展潮流,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经过4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的砥砺奋进,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洞悉历史兴衰、体察世界大势,因而能够认识规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面对西方一些人鼓吹西方发展道路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把中国事情做好的前提下积极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看来,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封闭起来实现发展。中国共产党敏锐地看到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与规律,看到各国开展全球性协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张世界各国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共产党不仅关注中国人民福祉,而且以宽广、博大的世界眼光和强烈的大党担当,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通过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