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浮躁读后感【通用4篇】正文

《浮躁读后感【通用4篇】》

时间:

浮躁读后感(精选4篇)

浮躁读后感 篇1

也是因为觉得自己最近的生活有点太浮躁,就想着借来这本书看看,借鉴一下平复一下心态。

这是我看贾品凹老师的第一本书,之前只是在语文课本中学到他的文章。就这一本书我觉得我有点读懂他了:贾平凹在写这本书时没有一点浮躁的迹象。多的只是以关外的心情来回忆历史,抚摸它。看了四分之一挺难为情的,贾老师是身在那个时代的人吧。在整个社会浮于表面,像千万只无头苍蝇一样的社会群体。是没有高素质文明的。为了真实再现历史就得以真切的口吻表达。贾老师想必是一个和蔼又真实的老师,这段时间在把《帝都》看了。

贾老师没有像余华老师那样愤懑十年文革,写的书也都是关于文革的。《浮躁》没有较严谨的情节逻辑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描述小到白石寨大到州城乃至整个社会的状态和风气。全文以金狗为中心。他的所见所闻心理的变化都是对社会的真实反映。

痛恨官僚确无能为力饱受精神折磨,看着自己的朋友也做不利于社会利益的事,他开始怀疑自己,所有人都这样,难道是我错了吗?不喜欢自己的作风确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他无数次的陷入困顿,堕落,亢奋,无奈,醒悟。

只是一个小小的记者,怎能改变大局呢?当然金狗的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个纯洁而又神圣的地方那就是小水。他心中的女神。社会也有那么一片曙光。

我觉得自己就跟金狗特别像,作为一个大学生。清楚自己的境地,知道自己的能耐。确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喜欢待图书馆到没朋友。看再多的书文采烂到掉渣。不够专一,画画,音乐,攀援,游泳,植物什么都喜欢。没一样拿的出来。我很方。皮皮虾,我们走吧!

浮躁读后感 篇2

这几天忙里偷闲,看了《浮躁》这本小说。简单写点儿感受吧。

我是极其喜欢这本小说的,在读故事的时候。禁不住时而悲愤,时而高兴,时而又沉思。

上卷用极少文字便将我的整颗心都带入了“洲河”边的白石寨仙游村。仙游村是个有历史的地方,这篇小说的故事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那个时代土生土长的金狗,小水,福运,大空。还有老一辈的韩长举,田中正,和尚,麻子,金狗爹。

我读小说很少去揣测作者的心思。倒是极容易把自己当做故事的主人公。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在读到金狗抛弃了小水去州城的时候,自己恨不得跑到故事里,将这不知好歹的小伙子痛揍一顿。我是着实把自己当做金狗了。我喜欢小水的温柔,善良,知心。小水伤心的时候,我心痛的要命。金狗迷茫的时候,我也有同样的迷茫。

我和金狗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毕竟我们成长的环境不同。比如我没有金狗那样的勇猛和大胆。然而我却认为自己能了解金狗。

作为男人,我理解当金狗初次面对英英时,如何无法克制身体的本能;作为20出头的年轻人,我理解金狗对自己人生的迷茫和对社会的不解;作为农村出生的我,也能理解他对城里人那种高傲态度的不满,和自身些须的自卑与不服气。

然而,这篇小说。有更多的地方我是不了解的。

我不了解那真心喜欢金狗的田华,想不到她有着怎样的故事。不明白她的心思。只恨这篇小说对田华描写的太过粗糙。

不了解那一生光棍,爱说荤段子的摆渡长者韩长举。

不明白老实巴交的福运。

不了解直性子,敢闯荡的大空。

不了解总是耍弄权术,却是个大情痴的田中正。

不了解爱巴结的田长善和歹毒的蔡长安。

我是太缺少生活阅历。所以不大明白这本书的浮躁逻辑。然而对于“浮躁”这个词,我确实常听见的。

上大二的时候,就有一位老教师说我这个人太浮躁。当时我是不明白自己如何浮躁的,只觉得自己像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初生牛犊。就和20多岁时的金狗一样,不懂得如何处理爱情。更不知道自己哪来的一份激情,去不满生活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

有位朋友对我说,你是永远读不懂这生活的。我想也是,自此也就不再纠结于自己的无知。

小说里的和尚,我倒是挺感兴趣的。自己也曾向往过和尚的生活。云游四方,看淡世事。可自己也就像故事里的金狗一样,没有慧根,没有悟性。弄不懂这里面的逻辑,虽不当这是骗人,目前却也不信这一套。

金狗和小水最终究竟是走到了一起,我感到欣慰。小水却还是在为金狗担心,担心金狗的安全。他们最终也到底脱离不了这洲河。

身为故事之外的人,我自然和这洲河无丝毫关系。却总是觉得这洲河是这么熟悉,仿佛就在自己身边似的。

浮躁读后感 篇3

六七年钱才开始看贾平凹的书,第一部也巧在就是《浮躁》,从那开始也就喜欢上了这种寻根作家的文字,估计也是从那时开始形成了我的爱情观,也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从几个关键字来倾诉下我关于这边书的想法吧:

1.爱情。一直以来我都不觉得爱情就像白雪公主和青蛙王子一样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了。最近一直流行的,“喜欢就是放纵,爱就是克制”。话挺非主流的,但是道理却也是深刻的。金狗爱着小水,从茫然到欲放纵到克制到祝福到求婚再到克制,我很感激作者最终让他和小水走到一起,并且有了孩子,虽然孩子是福运的。金狗不爱英英的,只是生理上的宣泄,每当读到这样的情节和其他书里类似的桥段,我都疑惑,是兽性原始的冲动吗?男人总是犯这样的错误,把理智、道德和人格都交给下半身。弗洛伊德早在两个世纪前就道出了真理哇。金狗是喜欢石华的,喜欢的都是剩下放纵。现在纸醉金迷的社会中,穿梭在车水马龙的人群中,每当看到银丝斑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紧紧交握的双手,总会会心一笑,像是看到爱情在那里沉淀,绽放出深远悠长的芬芳。难怪,人们总爱着断臂的维纳斯,有残缺的有遗憾的有痛的却又给人希望的更能驱使人去追逐。

2.浮躁。书中有两三次作者提到州河的浮躁,州城的浮躁,继而引发了很多人和现世的浮躁。想想现在的社会,何止是浮躁,差不多都暴躁了吧。读《浮躁》总会想起《白鹿原》,都是围绕着两个家族展开的,前者是主人公于家族之外,后者家族主人公;前者时时刻刻在陈述着事件,后者却是树立着英雄形象;前者由点到线再到面地揭示政治斗争(这种事总是吃力不讨好的,或许也降低了文学气息),后者狡黠的只是含沙掠影大笔带过。浮躁,不知所终不知所谓的一种另类体现吧。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浮躁读后感 篇4

近日来太阳烈得厉害,一入晌午就仿佛催人要睡去,直明明晃晃到傍晚收了光,人才觉出一丝清爽来。我便断断续续了三周,才读完这本《浮躁》。

翻书的时候,有些朋友便也好奇地寻了我在看什么。末了约着一起读读,他们全都推脱开了,倒令我显得自己有些装腔作势般地拿捏。于是不了了之。

我依旧偏执地认为,若带着一种目的性地去做什么事情,常常是无法如愿的。譬如,我的一位朋友读书量高产得令人惊诧,常常是前几天学习着什么,过两天再问,却又换了书名儿。我对这样两三日过目一本书籍的速度实属敬佩,想着大约是日日废寝忘食了。再细问内容与评价,却得一答案“记不清了”。不得不猜想这是否又是一种浮躁呢。

因而在读这本书时,我便抛下那些已有的对书的界定和分类,虽然书里时间限定在改革开放初期,地点也在商州,而我偏要拿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去比较。其实,哪管时间怎么前前后后,人身上本就携带的优劣根性是没太可能就像简单掐灭烟头那样“噗”地就没了的。

起初是因着金狗和小水青梅竹马,却为了州城报社记者的职务背叛小水而假装应允了田中正书记的侄女英英,英英又没羞没臊地激化矛盾。这样的情况也是前两天听说了类似的事情,刚毕业的俊秀大学生缠着比自己大七八岁的老总女儿穷追不舍,或者现在的姑娘们心里无不在想着“去嫁有钱的富翁”。无可厚非,就算猫儿也偏爱亮闪闪的水钻,狗儿也知道夏天寻树荫下静卧,人更是天生的会趋利避害的生物。可那些牺牲了自己和别人幸福前去换一份功名的,磨灭了自己正确的价值观的,不知日后回想起来,是否心里也丝丝缕缕绕着些许遗憾。

雷大空离开州城河运队,走南闯北,当过江湖郎中卖过假鼠药,和金狗合伙经营过河运,蹲过监狱,最终创立了自己的州深有限公司,这本是摆脱田巩势力约束的好基奠,却不想大空一昧追求财富,四处行贿,开空头支票,终东窗事发被两家势力联合驳倒,在狱中丢了性命。放眼至今,多少达官显贵于权贵悬崖边摇摇欲坠而不自知,期望通过“关系”找出致富捷径。不可否认当代社会仍是由各种复杂关系网交织而成,但执迷不悟地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行事全凭金钱,不肯安稳踏实,这不是现代人的通病么。歪门邪道武功或许高深,却也能反噬练功者。

福运是书里老实本分的农民,待人接物憨厚公正。他接纳了小水,却并不恨金狗,毫无怨言地侍奉外爷和韩文举。正因着他朴实,小水渐渐恢复神气,也因着他朴实,无法拒绝蔡大安的要求,致使自己惨遭不测。福运代表着现实中一部分本本份份生活勤勤恳恳工作,却仍鲜有希望照进生活的人。这类人大多为群众。他们接受生活的不公,却怀着纯洁的心灵。只不过不善变通,有时反而令自己陷入为难的境地。

石华是书中悲情的人物,她大胆泼辣,又细腻柔软,颇似玫瑰偏有种带刺的娇艳。她爱着金狗,不惜奉献自己解救金狗出狱。与传统腼腆的小水相比,石华倒更像新新女性那一类人了。金狗心里的石华也是有几分分量的吧,但苦于石华指责金狗的小农经济思想,以及金狗对其丈夫的深深愧疚,两人终无缘结伴。这段纠葛像是道出天下许多可爱而不可相伴的痴男怨女们,一面痴狂地爱恋,一面苦痛地离别。

田家巩家两大势力相互制衡,道出官场上尔虞我诈,颇有些智斗的意思。田家是白石寨自由快活的地头蛇,巩家在州城天高皇帝远,却仍旧想渗透势力。金狗作为记者从中挑破,险走刀刃,最终一举削弱两家势力,令州城人好不快活。再者田中正书记为陆翠翠死时的黯然神伤,倒令人也觉得他不那么奸诈了。田一申和蔡大安的明争暗斗,不也是职场官场里常有的戏码么?

韩文举糊涂,画匠怕事,外爷耿直,七爷看淡一切,倒是寺里整日年经的和尚最懂世事。曾经到过仙游川的学者对金狗说:“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里,是浮动着这种特有的时代心态的……心灵的觉醒就转化成心理的失重,虚妄的自尊逆转为沉重的自卑,因此狂躁不安,烦乱不已,莫衷一是,一切像是堕入五里雾中,一切都不信任,一切都怀疑,人人都要顽强地表现自己的主体意识,强调自我的存在,觉得怎么也不合适,怎么也不舒服,虚妄的理想主义摇身一变成最近视的实用主义。” 这倒是放在现在来讲刚刚合适。

贾平凹写《浮躁》时三十四岁,正值年轻气盛。看来看去,书里每个人都像是自个儿的角色,又都像是他在借这些虚无缥缈的影子说话。不知写书的人那时是否浮躁,可当今儿的浮躁的人,怕是也不会好好去读读这些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