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7篇)正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7篇)》

时间: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纷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我很早以前就很佩服诸葛亮,读完《火烧赤壁》后更加佩服的五体投地。主要讲的是曹操一边威逼孙权攻打刘备,一边率大军进奔江陵而来。

正当孙权迟疑不决时,诸葛亮赶到费了好半天口舌,孙权终于决定联合刘备抗击曹军,并且指令让周瑜在三江口与曹操大战。曹军士兵大多是北方人,来到南方水土不服,很快就被击败了。曹操回到北岸让蔡瑁、张允日夜不停加紧操练水军周瑜得知后用反间计把蔡瑁、张允日杀了。可周瑜冥思苦想破曹之计却旧无良策。

一天,孔明来访,二人叙谈之中忽然都有主意:用火攻!周瑜让黄盖与庞统假投降。庞统向曹操献连环锁船之际。曹操依计而行去不知中计,周瑜得知后,让黄盖在船中装满火药和芦草向曹军进攻。黄盖在离曹军大营很近时点燃穿上芦草,顿时间曹军大营火光冲天,曹操狼狈逃命。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最近,我们班轰轰烈烈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我也看了不少,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还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合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篇4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讲的是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为兄弟他三人就去为国家效命了。到最后晋国将王睿攻破东吴都城,吴国最后一位皇帝孙皓投降了晋国。从此,三国灭亡,晋朝开始了。

在这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聪明博学的诸葛亮,他用兵如神。这里最好的故事就是草船借箭。周瑜想找借口害他,而诸葛亮说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造出十万支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凭他的知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在生活中,我遇到什么困难,都会退缩,而这里诸葛亮他自己的智慧不但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还让周瑜又惊又恨。而我不动脑,有时我不会的题,就问妈妈,一点也不想想这道题怎么做。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动动脑。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篇6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毛纶,字德音,号声山,明代文学评论家。与金圣叹是同时代人。他在当时也颇有文名,但一生穷困不仕。中年以后,双目失明,乃评《琵琶记》、《三国志演义》以自娱。评书时,由他口授,再由其子毛宗岗校订、加工和最后定稿。

毛宗岗(1632—1709),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是现存《三国演义》的修订者,其情节上有一定的变动,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

下面是《三国演义》读后感40篇,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趁着寒假的空档,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心中多了几分感悟。

《三国演义》这本书,用半神话,半现实的方法,记叙了三国时期,黄军起义,三国立鼎,最后到魏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对人物的刻画很是传神。这本书不但为我们叙述了历史,更教会了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关云长教会我们要重情重义;诸葛亮带我们见识了智慧的力量;张飞教会我们要勇往直前……

其中,我最为之敬佩的,莫过于诸葛亮了,他足智多谋。先是草船借箭,气了曹操,还得到了箭。接着又联合起庞统,来了个火烧赤壁,大长士气。再三气周瑜,让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英年早逝。诸葛亮最后又收收放放,七擒孟获,彻底征服了南蛮各个部落。

除此之外,他还十分的忠心耿耿,刘备病故,他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次次打仗都是亲自带兵,或是参与计划的一部分。他还能看透人心,他早就知道魏延会背叛,只是因为舍不得他的武力才留下他的,他临死时交给了姜伯约一个锦囊,里面写着方法,还道破了司马懿的计谋,看透了他的心思。

诸葛亮的种种,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