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命题作文【精选9篇】》
作文是语文中很重要的一道大题,分数在各题型中也是相对比较高的。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中命题作文【精选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高中命题作文 篇1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演变 作文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95-01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组织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实现能利用作文写作来达到训练思维,锻炼自我的目标。同样作为高考的重点,作文的教学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就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演变过程来看,其实就是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轨迹。下文就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过程展开分析,就其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我国历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演变分析。
所谓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给出一个题目,而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题目来进行写作,事实上,命题作文的核心就是作文写作的对象和范围,在这样的范围内作答。其实就我国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命题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内容都是由导向性的,命题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彩,角度也不断变换,但大多都涉及到社会的很多现象。如环境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现状等,或是对人生的关注、命运的理解等。高考作文命题基本是立足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的是社会的热点,主要侧重于开发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如2014年全国命题作文的题目来说,也大多是对社会现象以及人生道理进行围绕写作。
关于我国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演变,可以大概分为三个过渡,包括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而作文的写作文体就是学生写作时选择的作文题材,包括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作文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命题、半命题等形式。就我国近年来的命题作文形式来看,还是偏向于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关注。就内容上来说,大多还是社会热点、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就命题形式上来讲,还是大多以话题作文为主,问题较为自由;从感情上来讲,主要强调亲身经历,强调真实情感的抒发。
二、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
1.促进师生写作观念的转变,加强作文教学。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提到语文写作学生们总是觉得复杂、困难,尽管教师与学生都对作文较为重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往往忽视作文教学。为了拉开考生之间的差距,全国卷的评分标准经过一定的改变,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为了提高师生对于高考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规范作文教学,扎实各项基础训练。一方面,转变师生的写作观念,积极探索和研究对作文教学有益的策略,进而实现有效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促进其自觉向教学变化靠拢,加强教学的适应性,使得作文教学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事实上,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创新潜能,这就需要教师的深入挖掘和引导。通过创新作文教学思考,充分分析历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和基本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围绕历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主体、社会关注点、人生热点等展开教学,并激励学生进行创新。
2.促进系统性的教学计划与方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要实现高效的作文教学,教师应制定系统性的教学计划,对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来说,明确系统性的作文教学计划是多数教师作文教学的重点,而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只是为了完成作文的教学课时,不注重学生真实作文水平的培养和提升,这也严重阻碍了高中作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提升。通过对作文教材渐进性科学的划分、系统的内容安排,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得写作教学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并联系实际,循序渐进,以促进学生思想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其次,要明确好作文教学的计划性和方案性,作为一个大的目标,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依靠有计划、有效的教学方案,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反馈机制,找准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漏洞,并积极进行修改和调整。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要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应从吸引学生积极投入作文教学,刺激其学习兴趣开始。作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显示生活的技能,使其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产生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有助于作文的思维扩散。其次,为了刺激学生兴趣,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来开展作文写作引导,紧紧围绕实际生活,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适当的语文课外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对语文作文的兴趣,这样一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其对实际生活的关注度,有利于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环境,以适应社会需求。
文章分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对其高考作文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做了简要的分析,指出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转变师生的写作观念,制定系统性的教学计划与方法,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全面提高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美。 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贾利娟。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反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1.
[3]张怀智。论高考作文命题和评分对高中作文教学的负面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
[4]蒋国波。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01:99-100.
高中命题作文 篇2
分析研究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对备考2008年高考作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当前高三语文作文备考必须认真分析研究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并由此分析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以增强作文备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什么特点,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呢?与往年相比,我认为以下三点应当引起我们重视。
1、命题作文明显增多
在2007年全国高考的十八套语文试卷中,有五套试卷采用了材料作文,三套试卷采用了话题作文,十套试卷采用了命题作文。
2006年高考作文中的命题作文只有5篇,加上重庆卷的片段作文“车站一瞥”也不过6篇,2005年高考作文中的命题作文只有3篇(北京卷、天津卷、辽宁卷),2004年只有1篇(北京卷),而2007年则有10篇,占据了2007年高考作文的半壁江山,命题作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命题作文是不是高考作文命题的理想形式,我们可以讨论。但它的强势回归让人更深的感受到了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艰难与无奈。尽管命题作文卷土重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无论其原因是什么,也无论其理由是否成立,现在,我们都不能不对这曾经热极一时也曾备受冷落而今又强势重现的传统命题形式另眼相看。
2、命题形式多元化,逐步从开放走向限制。
从近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来看,我们发现,它经历了一个由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多元化并存的发展轨迹,总体趋势是从开放走向限制。
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方式丰富多彩,除了话题作文之外,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几种形式都出现了,呈现出交融的局面。2005年,话题作文的霸主地位首次受到了冲击,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合起来已经占到16道作文题中的7道,几乎瓜分了半壁江山。2006年话题作文进一步萎缩,只有7道题目,而当年的命题作文已占到6道,几乎与话题作文平分秋色了,另外的4道作文题属于材料作文。到了2007年,这种格局进一步明朗化,本年度命题作文已经完全取代了以往话题作文的统治地位,占据了18道作文题中的10道,材料作文有5道,也开始超过话题作文的4道。
话题作文倍受冷落,命题作文逐步升温,这已经是一种不容置辩的事实。出现这种局面决非偶然。由于上文已经谈到的话题作文存在种种弊端,话题作文导致的宿构、套作、抄袭越来越多,使话题作文这些年年受到了各方面的非议批评,话题作文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而话题作文的弱点正是命题作文的优点。命题作文对题意有严格明确的限定,能有效防范宿构、套作和抄袭,确保考生公平竞争;并且,由于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使作文阅卷很难制订一致的阅卷评分尺度,难以控制作文阅卷的主观差异,而命题作文的限定性便于制定统一的便于操作的评分标准,更方便阅卷。此外,命题作文在中国历史上漫长的科举考试中一直沿用至今,包括港台地区至今仍延续这一形式,世界各国的作文考试也主要采用这一形式,因此从历史和地域的角度看,命题作文更具备继承性,更能与世界接轨。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命题作文在近三年的命制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更加丰富,特别是伴随着京津沪等地一些颇受好评的作文题的影响的扩大,更由于命题作文试题异彩纷呈,能更加鲜明地体现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特色,命题作文必将受到更多省市高考命题组专家的青睐,许多近年来没有尝试过命题作文的省市很可能会借鉴启用这一形式,原来已经使用命题作文的省市或许会继续延续这一成功的做法。当然,也不排除原来连年采用命题作文形式的省市为了避免猜题压题,而有意避开命题作文,如2004年、2005年、2006年一直采用命题作文形式的北京市在2007年又回过头来采用材料作文形式。
但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由开放性的话题作文逐步回归限制性的命题作文,这一整体趋势是清楚的。
3、贴近考生生活,引导考生写自己,写现实,为考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
我们总是希望并要求考生写作文要叙写自己的生活,要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文中有“我”,力戒空泛。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命题必须贴近考生生活,二是考生必须关注现实生活,否则就难以做到。
我们希望考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这就要求作文命题能够成为考生反映现实生活、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使考生面对作文题就有写自己、写生活的欲望,这样才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作文,同时更好地引导高中作文教学,使高考作文正确发挥其导向作用。
我认为,从总体上看,2007年高考作文题贴近学生生活,导向科学合理,为考生表现个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平台。
2007年高考的一些作文题明确要求考生写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如湖南卷的命题作文“诗意地生活”,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来写;辽宁卷的命题作文“我能”,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来写;浙江卷的话题作文“行走在消逝中”提示考生“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这些作文题都十分明确地传达了命题者的意图与导向。命题者希望考生多写自己的生活,多写自己的感受,希望作文题能够成为考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些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有些作文题虽然没有对考生直接提出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和认识的要求,但是题目本身贴近考生生活,能引导考生去触摸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内容。如重庆卷的话题作文“酸甜苦辣说高考”,没有回避高考这一与考生联系特别紧密的学习和生活的内容,让考生写他们所熟悉的高考,写他们对高考的各种感受。江西卷的命题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让考生写自己对语文的感受或看法,既贴近考生的认知范围,又与平时的语文学习联系密切,而且题目本身又极富有人文色彩和文学情趣,有利于抒写考生的个性情怀,有利于考场上的即兴发挥。此外,湖北卷作文题所引发的对母语的思考,全国卷(Ⅱ)作文题所引发的对捐助的思考等,题目内容涉及课堂内外现实生活的不同方面。这些题目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体验,而且具有较为广阔的变化空间,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更好地表现个性,考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为考生搭起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阅卷教师的心理趋向
1.书写漂亮,工整干净,没有错别字。这是取悦阅卷老师的第一步。
2.拟一个好题,这是取悦阅卷老师的第二步。
3.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是取悦阅卷老师的第三步。
800字的文章,不容许考生转弯抹角。
90秒的时间,老师最喜欢一眼见“底”。
4.有深度,有广度。
深度,是指作文的思想性和思辨性。
广度,是指作文的所体现的知识面。
5.自然为文,突出“三真”。
——真实的情感流露;抒情自然,流露自然。爱和恨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有积累的过程的。符合学生阶段的情感实际。如学生喜欢的是超级女声,很少喜欢京剧(也有例外)。
——真实的经历呈现;学生自己的经历,符合中学生年龄阶段的人生经历。
高中命题作文范文 篇3
一、新材料作文强势推进
就近两年的高考作文看,材料作文取代话题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趋势。材料作文既能避免猜题押宝的弊端,又具有综合考查考生读写能力等优势,更具有让考生写出新意的好处,因而日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长期的话题作文训练忽视了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而材料作文恰恰是对这方面的弥补。当前,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之一是新材料作文的强势推进,新材料作文比起传统的材料作文来,提供的材料将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文体可以不受限制,思路拓展的空间也更大。20Dg年的全国卷、上海卷、辽宁卷、江西卷、安徽卷、浙江卷等,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新材料作文。特别是全国卷具有更多的导向作用。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体。而现在是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的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已经不存在最佳立意。它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
新材料作文的价值在于能够给考生提供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又不会失之宽泛,在具有特定环境规定下的考生作文,才具有更大的真实性与检测性。这种情景,其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能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过“宽”的弊端。另外。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标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他们提炼主题的能力。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它更能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的机会和权利,让学生有更多的写作个性,这与高中新课改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二、命题作文章振雄风
在后话题作文时代,高考命题将在稳中求变。虽然话题作文还有可能继续为一些省市所采用,但命题作文的重新登台亮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2009年高考命题作文已经广泛地为较多省市所采用,北京、重庆、山东、江苏、湖南、四川等六省市无一例外地选择命题作文,同样有着标杆性的意义。命题作文在防止宿构、拓展思维、规范文体上都有着话题作文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回归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近几年来。由于话题作文的宿构、抄袭的问题日益显现,命题作文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它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谨守鲜明的指向性和较强的限制性的同时,注意吸收话题作文开放性的优点。从今年的6道题来看。命题作文的形式也悄然出现了新的变化。湖南、四川两道题基本保持了传统的命题形式,即“题目+要求”,而北京、重庆、山东、江苏命题的形式则由“导语+题目+要求”组成。其中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有的有导语,以激感和启发思路,或加提示,增加限制条件;二是在要求中吸收话题作文的“三自”(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方针,增加开放性。这种命题方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恰到好处的限制性,防止猜题押题和宿构。二是广泛的恰切性,使所有的考生都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三是有较大的开放性,使考生在选材、构思和文体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四是有较好的区分度,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考生发挥出各自的水平和能力。今后,这种题型必将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
三、半命题作文异军突起
半命题作文一直是中考作文长久不衰的一种命题形式。但在高考领域却长期被人们冷落,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都没有涉及。作为自主命题走在全国前列的福建省和湖北省,今年终于勇敢地吃了“半命题作文”这只螃蟹,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具有拓荒性的意义。
虽然2009年高考半命题作文只有两个。但可以看出半命题作文具有前所来有的活力。福建省和湖北省的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简洁明了的命题方式和无比宽广的写作空间,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这是继前几年多题选作、看图立意、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命题方式之后的又一个崭新变化,是华丽之后归于平实的写真,是骚动之后归于宁静的稳重,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半命题作文的出现,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开放性、发散性强,选材范围广。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预测,半命题作文在今后的高考中必将大量地被采用。
四、生活、诗意、哲理:未来作文命题大趋势
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一定会沿着生活、诗意、哲理的方向前行,这可以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中明显地看出。比如全国卷Ⅱ所供材料有三则,一是道尔顿发现色盲症。二是安藤百福发明方便面,三是乔利研制出干洗剂,这三则材料都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其他如辽宁卷的“明星代言”材料、江西卷的“圆明园兽首事件”、安徽卷的“弯道超越”、重庆卷的“我与故事”、湖南卷的“踮起脚尖”、江苏卷的“品味时尚”、四川卷的“熟悉”、湖北卷的“站在________的门口”、天津卷的“我说90后”、广东卷的谈谈对“常识”的看法等,都与社会现实生活有关。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跟人们的思想言行紧密相连。强调作文贴近生活、贴近自己,引导考生在真情中感悟生活,应该是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高中命题作文范文 篇4
首先,以生命为主题进行写作,让学生关注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如何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呢?借力教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苏轼的《石钟山记》是一个很好的范本,作者通过追溯石钟山之名的来龙去脉,经过探究得出以下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即便在历史上有人甚至认为苏轼的石钟山之名由来一说也缺乏依据,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其认识事物时持“目见耳闻”的态度中体悟到一丝理性,这种躬行践履的求索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材中诉情明理的文章俯拾即是,如,《陈情表》中有关李密对他艰难境遇的“陈情”,《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深情追忆他的祖母、母亲和妻子,让人对亲情的至深至善心存美好,当然,还有《西厢记》中对爱情的细腻描写、《旧日的时光》里对友谊之情地久天长的刻画,无不让人潸然泪下,这些对真实情感的吐露,皆流淌着作者生命的体温,是作者生命的一种言说和释放。正如叶圣陶所说:“写作其实就是说真心话,为了自己生命成长的需要,将内心的真善美形诸笔端。”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因为饱含着情感,所以需要借力文字,让它一点一点地流诸笔端,澄澈而温情!当然,说真心话,诉真情感,也是人成长的内需,更是高中学生综合素养开出来的一支美丽奇葩。
其次,以生命为主题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为生命写作、歌唱,就是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创造一个我手写我心的平台,并将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融入自己的思想中,从而充实自己的心灵,丰盈自己的灵魂,并让自己的情感在生命的勃发中愈发丰满。写作的过程就是个人思想、个性特征、个体思维得到释放和表达的过程,只有学生充分体验世界、丰富心灵、思考人生,才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才能彰显出生命的独特性,相反,如果让学生照着条条框框写,人云亦云,很难触及到学生内心精神世界,文章也因缺少个性而干涩无比。
其实,训练写作和为生命写作并不矛盾,写作训练最主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只有以思维为主线,以思维为牵引,让生命在思维训练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写作才能成为温暖生命的贴心小棉袄。教师要在写作指导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在上必修五庄子的《逍遥游》以及王羲之的名作《兰亭集序》时,笔者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出这两篇文章讲述人是如何思考生存的。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两文的相同点是在写作手法上都是通过对比来彰显人的渺小以及生命的短暂,不同之处也明显,前者是将人置于永恒的背景下来考量,而人也只能通过超越、挣脱才能抵达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而后者是基于宴游之乐来引发出“生死”之思,其“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描写隐含了“抓住当下,珍惜今天”的人生观。通过对比,学生的思维到得到锻炼,生命得到了丰富。
再次,基于生命为主题的写作,就要让学生彰显个性,根据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来自由自在地写,要尽量做到有感而发、随情迸发、由爱生发,从而创造性写出自己的“创意”之作。心有多大,写作的舞台就有多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学生的写作有明确规定:课外练笔应不少于2万字。这种练笔才是直抵心灵的创作,是写作能力得以提升的基石,是生命价值得以彰显的港弯,经常让学生随心、随情、随性练笔,用写作给思维练“自由操”,定能让写作插上腾飞的双翼。课程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其中关注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已成为课改的时代使命,只有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让学生形成批判性、审辩性思维,使学生在生活中成为有主见、有思想、有个性、有棱角的大写的我的存在,既是课程改革的使命,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更是学生铸就学科核心素养的垫脚石。
为生命而写,以生命为主题,让学生的生命在写作中找到安放之地,这既是自我成长的精神保育,也是提升自我修养的阳关道。生命融入写作,生命得以在文字中拔节脱变;写作融进生命,写作也有了生命的精气神。
参考文献:
高中命题作文范文 篇5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文体意识;立意导向;赋分
高考作文是一种非常态的写作方式,它通过对学生的作文水平和习作能力进行测量和评价,为我国的高等院校入学考试选拔人才。伴随着我国高考大范围自主命题,2004年话题作文的数量达到高峰, 2005年的高考卷中首次出现了新材料作文,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 2010年高考的材料作文的数量达到了历年之最。到了2012年,新材料作文形式相对成熟,并在全国推广。
然而,每一个命题形式都各具优劣势,在应用中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话题作文增大了套作的可能性,难以保证测试的有效度;材料作文限制过多,要求学生必须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立意空间;新材料作文的题型主要是事理类和事件类两种类型,它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作答空间和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立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无法规避的问题。比如多样的审题角度,容易使考生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角度产生套作,于是命题的思辨性被抹杀。
究竟采用怎样的命题形式才最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这是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的问题。为了消解作文命题的弊端,2015年一个新的作文命题概念――“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应运而生。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中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说明-----“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其实,这类作文命题形式早在中国古代的策论写作中就出现过,与当下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写作也很相似,并且当下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也经常采用此种方式,这便说明它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能够较好地适应各种需求的考试类型。很明显“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下达一个指令性任务,让考生更好地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择最好的角度,遵循明确的命题要求来写作文。由于命题取材的时新性和话题性,它的写作方法与时事评论更接近。
历史上,诗文一向被奉为正统文学的正宗。春秋先贤提出“立德、立功、立言”,谓 “三不朽”。《周易》中也有“修辞立其诚”之说。其中,“立言”、“修辞”都是人们抒发志趣、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传之于世,给人以启迪和鞭策。“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提出“气盛言宜”、“文以载道”等观点,不仅在当时的文学界打开一片新气象,甚至对当今的作文教学也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在写作文体学视野中,“文体意识”一直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没有直接限定文w,但在实际命题中却隐含着作文文体的指向。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作文题,很明显要写成议论文更适合表明态度,这样更能凸显出学生的思辨力。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于漪认为“议论文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①议论文的写作是对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议论文对培养学生对事理的思辨和判断能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议论文在体式上变化不多,主要靠论理上的深刻透辟取胜,因而不容易写出个性和亮点。“任务驱动”型作文呈现出的文体方面的 “伪开放”,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强制。学生往往会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集中积累“万能”素材,淡化“分析”,呈现出的作文模式往往是按照“观点(态度)--事例―结论(结尾空洞照应开头进行粗暴地升华)这一结构展开,而且不少考生在举例时叙述素材拖沓冗长,整个议论文变成“四不像”。与此同时,有些教师抓住议论文这一种文体来教,学生抓住一种文体来练 ,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作文的基础就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议论文恰恰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文字散发灵动的“魅力”。因此,那些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清新温暖的散文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消失在高考考场上。
其次,“任务驱动型”作文在立意导向上,题目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从片面的时事热点中偏重对思想道德的考量。这种倾向削弱了作文思想的多样性和表达的个性化,已经蜕变成“命意作文”,学生的思考角度被限制住。这仿佛映证了林富民教授当年在反思话题作文时说的“目前的高考是误用国家考试,是选士意识的一种不当体现”。①高考作文命题必须要丰富发展它的功能,利用它的引导优势,让学生“对生命、对生存状态、对阅读的经典有自己独特的阐释和见解”。
再次,这一弊端直接影响作文赋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其中一个重要写作原则就是“暗含主流价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容不得主流意识的作文”,评卷教师们常常依据题目中强烈的“对社会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强化“主题”的正统性和重要性。“个性”思考被“公共意识”取代,高考的高分甚至是满分地作文被教条地揣摩和模仿,真正的好文章不会来自考场,因为它代表不了学生的最好水平,所以成熟了一段时期的向理性回归的命题趋势又陷入了“应试”训练的“百慕大”。
高考作文命题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争议在发展,比批评更重要的是提高和超越,需要长期从事高考作文阅卷和指导工作的专家、语文教研员和高中教师从学术的层面进行较深入的论证和分析,真正使高考作文命题具有开放简明的题目、包容的文体、兼容的表现力、对于现实的关照和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 于漪。于漪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 何明。中学作文教育实践问题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李亚盟。我国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4
高中命题作文 篇6
一、故事新编,让阅读者痛心
这是此次作文最让我头疼的问题:学生竟然不约而同地大面
积地编故事,且这些故事我似乎都能从读者文摘里找到它们的影
子。更悲哀的是我看到了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候写的故事,如:下雨父母给我送伞,爷爷或者奶奶给我送饭。母亲的白发,父亲的驼背,母亲不是偷偷在厨房里啃西瓜皮就是在饭桌上抢着吃鸡头、鱼头。父亲不是可怜巴巴地掏出褶皱的人民币,就是躲在墙角苦闷地一根又一根的吸烟,更可笑的是连旱烟都出现了。我推算了下,高一学生的父母大约在四十岁上下,这个年龄应该处于壮年时期,处于精力较充沛期。即便有个别特别的家庭可能父母稍大点,但是也不可能大面积地见了母亲就白发,见了父亲就驼背,这俨然是爷爷奶奶的再现啊。一个字:假!用他们虚假的老故事,再在这些假故事上很别扭地升华所谓的“心声”,最后陪上些眼泪,这就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真的贫穷得连自己的心声都没有吗?真的吗?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掏心窝的话,把他们最关心的事或人说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二、大放情感,让阅读者溺死
心声,记叙文,这就要求文章是那种感人的,或是一个动作描写,或是一句普通的话,或者是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总之,这些小小的细节,如清泉汩汩流入我们的心田,感动真可谓是无声的。可是我们的孩子唯恐老师读不懂,唯恐自己的情感表达不彻底,于是出现了这样的镜头:我爱你,爱你,爱你,爱你。我想你,想你,想你,想你。爸妈,女儿爱你。儿子想你。关键是我们的孩子没有前面的前奏,或者说前面的前奏很不成熟,就等不及地去大抒一顿感慨。让我感觉好像我正在欣赏一个南方的古典美女,那纤细的腰身,那闪动秋波的眼神,那一素白衣,正在我沉浸其中时,一个硕大的血红的大红花一下子插在了女子的头上,大家能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
么样的视觉冲击。大红花好看吗?好看,真的好看,可它来的不是时候,它不但不好看,反而让人有种被溺死的感觉。孩子们,你们要学会收放自己的情感,学会渲染,学会欣赏含蓄温婉的美感。
三、文体不清,让阅读者迷茫
按理说高中生了,应该能分清什么是记叙文,什么是议论文,什么是散文。可是结果是分不清,并且很多孩子都分不清。如果这是高考,我真的为他们捏把汗,这连及格分(42分)都得不到啊。对于严酷的高考选拔性考试,这意味着什么,我不想危言耸听,我只是为孩子们担心。此次作文,屈原出来了,杜甫也出来了,很多的古人,中外名人,甚至感动中国的人物也都一个接着一个出来了。即便不写成议论文的,散文和杂文也不少。比如,这样的构思文章:学生的心声,老师的心声,父母的心声,社会的心声,每个“心声”一段,最后是大家要学会倾听心声,因为心声是最美丽的。再比如,这样的构思:社会弱势群里,如建筑工、乞丐、下岗工人,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他们的心声无人去倾听,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和抨击。这些是散文和杂文,都不是要求我们写的记叙文。简单说什么是记叙文,就是围绕中心写两三件事,一两个丰满的人物。而记叙文往往要抒发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注意抓住细节,学会人物刻画,心理活动描写,学会以小见大去渲染情感等等。针对这些情况,何永康教授讲作文时一再强调: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想看什么,想看我们高中生的真真实实的生活,所以作文一定要写出你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提到这,可能绝大部分同学觉得这整个是站着说话腰不疼啊,我们生活三点一线,除了教室就是宿舍,单调乏味的生活哪有什么值得去写啊。真的没有吗?是我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吧。比如这次作文,也有优秀的出现。
如,写文理分班,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即将和每天和自己吃饭、睡觉、上课的好姐妹、好兄弟分开,所以难舍是必然的。有个学生就选择了这个切入点,写了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抑或伤心的点滴,他的心声就是:希望大家人分开,心不分开,永远做好朋友,努力奋斗拼搏,争取一起考上理想大学,感情朴实真挚。我记得结尾是这样写的:“兔子、包子、黑蛋,你们听到我的心声吗?”文章感人至深,孩子的友谊纯真而朴实。这可算是篇佳作。
还有同学写到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情。他奶奶只要有半个小时看不见他爷爷,就在那喊他爷爷:根生他爹,根生他爹。直到他爷爷应声,他奶奶才乐呵呵地继续做手中的活。如果不答应,他奶奶定会停下手中活去找他爷爷,看到他爷爷安然躺在躺椅上就骂道:老不死的,你怎么不吭声啊。说完就离开继续干她的活。但是过了不多会,奶奶又会喊他爷爷。作者感到很奇怪。几次他都装他爷爷的声音回应他奶奶,但是无论他怎么扭着脖子,他奶奶都能听出来,笑着说:“这丫头片子,一边玩去。”作者实在憋不住了,就问他奶奶为什么老爱喊他爷爷啊,奶奶就说了:“你爷爷好好在那儿,奶奶心里就踏实。”再后来奶奶先走了,再也没人喊爷爷了。文章写的是爷爷奶奶彼此的心声,文章感人至深,也道出了什么才是真爱。
综上所述,不是我们生活缺少素材,而是我们缺乏去发现。所以一个方面我们要留意生活,用有心的眼睛,更重要的是用有心的手去记录生活。所以我们要习惯而非强迫去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养成很好的记录习惯,就不愁写作时候没素材之说了。
高中命题作文范文 篇7
关键词: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成与利;败与钝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28-02
作文在高考语文测试卷的比重可谓占了“半壁江山”,所以作文命题是自1951年高考以来一直避不开的热点话题。如今2014年高考落下帷幕,以下以学习分析的眼光对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命题成败利钝做一探讨。
一、2014年高考的作文题命题的成与利
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有18道(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3道,各省市自主命题15道),全部采用材料作文题型。自2012年起,高考作文命题全国范围内连续三年使用材料型作文。三年的研究揣摩,高考材料作文可谓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纵观2014年18道高考作文题,有五大成与利。
(一)发挥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正能量指引功能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新时期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考作文命题在其中不仅发挥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的作用,还发挥了“德育”的正能量指引功能。像湖南题“最美乡镇干部党委书记――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辽宁题“祖孙二人倚窗远眺,发现生活美、思考社会美”,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的励志,新课标2卷的“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的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理念,全国一卷“山羊过独木桥”中的人生双赢理念,江苏卷提倡对青春生命不朽的思考,都是积极发挥着“立德树人”的正能量导向功能。
(二)2014年高考命题更接地气,紧扣时代脉搏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通过腾讯微博对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论,他指出:“高考作文题目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多样化,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进步。”当代著名书画僧、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延参法师说:“我感觉作文更加贴近时代了,非常符合年轻人思考世界的方向。”广东题“数码相机的时代”在广东学生家里几乎都有数码相机,个个手中都不乏手机拍摄功能的2014,成为高考题作文的材料,不很接地气?江西题“探究性学习课堂的构建”,不还是很多学校在积极提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吗?考题不就是要让学生写自己身边发生的所见、所思、所感吗?还有辽宁题、新课标二卷和重庆题把人们生活密切关注的环保宣传作料入题,天津卷“智慧芯片的发明”,湖南卷把热门的“最美……”入题,都是接地气,跟时代的表现。
(三)2014年高考命题体现了命题者自觉发挥了对莘莘学子的人文关怀
2014年高考命题切合中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经验,所包含的道理没有特别复杂和空洞抽象的指向,没有偏题、难题、怪题,学生容易判断发挥。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表达与交流”实施建议部分的指导意见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2014年高考命题者这一点做得较好,像湖北卷“山峰不同处,处处有风景”,江西卷“你对探究式学习的体验、思考”,全国大纲卷“农民工、老板、医院”等,不管你抓取材料的哪一点来写,都可以写出自己的精彩见解。正如《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在腾讯教育2014年6月7日的新闻点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所说的:“今年的命题比去年要明显的进步,而且给学生考试的发挥余地还是比较大的。”
(四)命题向理性思维靠拢
2014年6月7日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腾讯教育对作文试题进行点评,王立群教授认为高考作文从总的方向上来说在朝着思辨性的方向发展。2014年考题无论是国家的命题,还是各省的命题,更注重的是思辨性。尽可能让我们的考生,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多维的去思考一个问题。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在《高考作文命题应有更多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一文中写道:“往理性靠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训练,当然要着力于语言表达,但根本上又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学习。传统的语文教育不太注重思维训练,应试教育业不利于思维训练,目前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成为应试技巧的培训了。现今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是有利于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的。”
(五)出现了喜人的改革新现象
在现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微时代,出现了北京的“微作文”。2014年北京卷的“微作文”出了3道题:考生选择1题写作――或谈语文学习经验体会;或评论家长送考生现象;或以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体裁不限,篇幅不超过150字。与学生的日常应用,日常生活相接轨,激发学生“用我手写我心”的热情,综合考查了学生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此举对于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是一次有意义的改革。另外,2014年,广东卷和四川卷真正做到了“文体不限”,打破了“诗歌除外”的传统限制,进一步尝试教学与考试的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部分的实施建议是: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二、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败与钝
2014年高考命题在正能量导向、与时俱进和人文关怀、理性思维的加强和文体区分加强几方面都是有显著喜人的变化的,但是仔细推敲,其中却也还是有可以改进提高之处。
(一)2014年整体的高考作文命题时代化,接地气,但还是出现了某些让专家考生都没能研究透的材料
比如安徽卷是把人们关心的影剧材料入题,但是演员和剧作家的探讨问题,却是连行业专家都觉得有问题的材料。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演员是可以根据自己表演来改剧本的,剧作者或导演也会同意,这取决于谁更“牛”。改不改剧本是一个权力博弈的游戏。据说姜文、陈道明、巩俐都经常在演出中改剧本,而且根据自己的表演改得不错,事后都得到剧作家或导演的认可。但另一些改动,演员与剧作家、导演争得不可开交,故有些演员合同里就写明,不能擅自改动剧本,要听从导演云云。而不管演员有没有在表演过成中改编剧本,最后都得导演点头,材料把导演漏掉,显然是外行人的思维。所以,陈晓明教授认为:“此题作为考试题目可能是要考生讨论对规则的尊重,还是争论谁是老大,要听谁的?都不明确。”给考生审题带来了障碍。另外全国一卷的试题也有材料模糊的问题。著名相声演员,曲艺研究家徐德亮通过微博对今年的作文试题进行点评也说到全国卷“没看明白,不是题没看明白,是那个运动项目没看明白。“山羊过独木桥”,两人从不同方向上桥在赛什么?一人下桥一人过又是赛什么?是要在桥上把另一个人推下去才能过么?从小到大没参加过这样的运动会。”这也许是某些地方的传统运动项目,但是确实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个运动项目的内容,材料也让一部分人云里雾里。
(二)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多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
长期关注中学教育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先生从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多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这是属于教育隐性课程的负功能问题。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布卢姆指出,历史上的课程研究专注于显性课程研究而忽略了隐性课程。事实上学生的成长受到教育界的各种政策、学校的各种活动等的影响,其中不能忽视的就是高考。而所谓消极作用是指,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非参与者所明确知晓的后果。陈晓明教授认为对青少年当然要给予明确的价值指导,但如果过分简单的二元对立思考贯穿我们的语言和文学,这可能也是一个问题。根据心理学理论,容易导致思考问题的极端化。陈教授认为,有些省的题目就比较有发挥的余地,如,山东卷“从窗子望出去,望到什么”,浙江卷的“门和路”,这种多元的材料更能激发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文学性的表达才华。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命题者都不仅应该重视显性课程的思维多元和开拓,也应该重视高考作文命题这门隐性课程的多元思维。
(三)大部分省份还是限制了诗歌体裁,这将延续以往中学教育中对诗歌写作研究没有太高积极性的“传统”,使得国家整体“诗”的素养停滞不前
2014年6月7著名作家、诗人赵丽华通过微博对今年的作文试题进行点评,赵丽华说:“目前为止,除广东和四川外,其他各省高考作文均标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八个字堵死了青年人与现代诗歌之间唯一的一扇窗口。本来教科书现代诗歌篇目就极端陈旧,再加上这要命的八个字,使几代人的诗歌审美仅停留在那些虚假虚饰高蹈空泛的诗歌上。”高考考场上写诗歌,确实是一件冒险的事。尤其是现在人们对新诗的评判标准各有执端。但是如果还是保持“诗歌除外”,高考这根指挥棒将会指挥着教师和学生继续忽视诗歌创作,从而导致国家民族“诗”的滞后发展。
综上所述,2014年高考命题总体来说是稳中有进,守正出新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考改革的重视,相信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也会被继续推进,像文中论述的文段材料的模糊、二元价值思维的固守和对文学体裁的限固问题也会有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出台。我们相信,未来高考作文将会以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切合时代呼唤的同时也紧扣学生的实际,在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中发挥积极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温儒敏。高考作文命题应用更多学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J].语文建设,2013(8).
[3]张开。守正出新稳步进取――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分析[J].语文学习,2014(7).
高中命题作文范文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语文高考改革 “课改卷”重庆卷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大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语文高考命题也随之变得异彩纷呈。新课程的实施与语文高考命题已然成为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议题。因此,在总结“课改卷”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教育的区域特征对重庆市2013年第一轮新课改语文高考命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推动本地区新课改工程的顺利开展,最终达到促进语文教育发展的目的。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高考改革
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总是在探索中逐渐趋于合理化,语文高考命题改革亦是如此。高考命题的变化能直观地反映课程改革的脉络,二者密切的相关性决定了我们在关注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必须关注高考命题的改革。
自1985年上海、2002年北京、2004年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湖南、辽宁、重庆九个省市单独自主命题以来,到2005年新增的山东、江西、安徽三省自主命题,我国已有十四个省市实行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海南、宁夏、山东、广东四省区,江苏、福建、辽宁、安徽、浙江、天津五省分别于2007年、2008年以及2009年开始了新课改的第一轮高考。
至此,我国的语文高考命题呈现出了命题的多样化。
二、新课改试验区语文高考卷与重庆自主命题卷的比较
2010年,重庆市基础教育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成效直观地体现在与高考的衔接上。为了对2013年“重庆卷”提供有益的参考,我们首先应该分析“课改卷”与重庆自主命题卷的异同。
(一)新课改实验区语文高考命题的新特点
1.结构和形式的创新
广东卷、江苏卷、福建卷、山东卷等“课改卷”在结构和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现代文阅读部分设置了选做题。在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中任选一题作答,或是在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中任选一题作答,而其分值均等,既符合新课程选择性的特点,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个人阅读体验,有利于学生展现个性化的语文能力。
2.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在原来五个难易不同的等级基础上增添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3.选材的“经典性”
翻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试卷,透过那些经典的阅读材料,我们感受到的是浓郁的文化氛围、文学气息。比如,2010年山东省的作文考题根据阅读“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后的感想和联想作文,等等。古今中外的传统经典出现在考题中,不仅从一个侧面透露出语文命题思路的新变化,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高考语文的文化品味,对学生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有极大促进作用。
(二)课改卷与重庆卷的比较
1.共同特点
(1)内容的基础性,突出语文应用能力。对语言基础知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考查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关注热点,贴近现实。高考是检测性的考试,不仅要体现其选拔性的功能,更要充分体现学科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而语文高考试题中选择具有时代性和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当今时代的价值体系。
2.不同特点
从结构方面来说,重庆卷没有选做的考题,全是必考题。内容上,“课改卷”更具丰富性和普遍性,广东卷、江苏卷、山东卷及福建卷,其内容都丰富多彩。“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部分致力于突破正史传记文的樊篱,在选材角度和范围上继续创新,古代诗歌鉴赏部分在选材范围和体裁方面较以往的唐诗宋词元曲又做了新的拓展。而现代文阅读部分2010年山东卷选用文体特征鲜明的《人生的四种境界》。重庆却以相对浓厚的本土色彩来体现独有的重庆精神,如2010年第20题:有人用“千里为重,广大为庆”来解释“重庆”二字,请你以此开头,续写一副对联,等等。
三、对重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高考命题的思考和建议
(一)依据“课程观”命制试题
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应用新的“课程观”取代旧的“教材观”,“课程”的内容比“教材”的内容丰富得多,社会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教师资源、学生素质、网络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教学工作中应该以课程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因此高考试题依据“课程观”来命制是必然的要求。山东卷、广东卷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尤其突出,对重庆以至全国大部分地区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高考命题改革都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二)加大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新课改试验区语文高考命题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探索已初见成效,这对重庆新一轮高考试题的命制乃至当前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加大对“过程与方法”考题模式的命制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的强调不仅要在课程目标中,也应该在课程评价中。但是在语文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加大对“过程与方法”考题模式的命制显得极为重要。
福建省对探究能力考查的探索比较具有代表性,但探索都还只是初期的,还待所有关注语文教育、学生成长的人们付出艰辛的努力。重庆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初始过渡期,这就对探究性题型命题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考命题是一项关系全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每年都有上千万的孩子、老师、家庭的心受之牵动。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的功能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命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庆在借鉴新课改试验区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当借鉴其命题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和重庆地区的区域特色进行探究和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已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当前,唯有不断学习,取其精华,吸收经验,才能有效地推动本地区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高中命题作文 篇9
一、命题要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作文命题从小学一直写到高中。如《我的X X》《X假见闻》《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等题目,均在学生的习作中反复出现过。有人认为,这些命题学生有生活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看起来似乎是对的,但学生有生活的题材,不一定就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像《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学生不知写过多少遍了,听起来就厌烦。所以在写作时总是老一套,信手拈来,不加思索。内容不是捡钱包,就是在车上给老人让座;不是扶盲人过马路,就是帮有病同学在医院补课。更使人不解的是有时候全班竟有十余位同学写捡钱包和扶盲人过马路的,那么试想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丢钱包者和有多少盲人过马路呢?真让人哭笑不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命题不周所致。其实学生的生活天地是广阔的,他们所接触到的不仅仅是文中出现的这些东西。“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语)这就说明求知的积极性有三个层次:即乐之为上,好之次之,知之最次。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是不可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完成任务的自觉性的,因此,命题作文,首先要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各种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状态,只有这时,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智慧、情感形之与笔端。
二、命题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贝鲁泰斯说:“想象是人生的肉,若没有想象,人生不过是一堆骸骨。”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可见想象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青少年的视野越来越宽,见识越来越广,思索的积极性越来越强。他们的智力越来越早地得到开发,这就要求我们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当今的青少年,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决不能停留在过去一些保守的传统教法上。高中生的年龄在十四至十八九之间,头脑中形成的框框少,这个时期他们求知欲旺盛,富于丰富的想象力,好胜心强,独立意识增强,这些都是发展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利因素。
1.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作文教学时要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来命题。如《童年趣事》《留在照片上的回忆》《感人的一幕》等题目,能唤起学生对儿时美好生活的记忆和“一幕”留下的深刻印象,再现丰富生活的情景。另外,紧密结合所学课文命题。当同学们看到这些题目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开拓了广阔的思路,标新立异,独出心裁,妙趣横生,这样,一篇篇立意新、结构巧、主题深的优秀作文在他们笔下诞生了。除此之外,采用“扩写”“续写”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创造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力。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就作文而言,它必须建立在细致的观察、独到的发现、详尽的分析、慎密的推理、丰富的想象的基础上。当然,培养创造想象力有一定难度。起初,可能会出现一些十分荒唐可笑的想法,但我们不寻求尽善尽美,更不能因为怕出笑话而放弃或阻止学生,不敢放手让他们打破旧框框,大胆想象。如以《记我的一次宇宙航行——太空遐想》《二十年后的中国》《假如我当国家足球队主教练》为题目。让他们进行大胆的创造想象,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我们以《乌云的联想》为题,先略加指导,告诉他们怎样开辟蹊径,挖掘事物的深刻含义,写自己观察体会到的东西,走自己创新的路子。一位同学在写此文时,一反别人把乌云比作黑暗与丑恶的惯例。他说:乌云带来暴雨,冲尽大地上的一切污垢,把河山洗得更加洁净,乌云过后,骄阳喷出,世界变得更加壮丽。他写道:万物生长靠太阳,但也不能缺少雨水。他为乌云鸣不平:“你创造的财富越充裕,你的形象就越丑陋”他创造想象得多么有新意呀!
三、命题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思辨”就是慎思明辨。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人类社会到了十九世纪就进入理性时代,而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初的青少年,是非常喜欢思索的,但由于他们毕竟年轻,阅历浅,在考虑问题时易犯直线性、片面性、简单化的毛病。因此,作文命题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他们慎思明辨的能力。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这类命题本身不是一个现成的判断,而是学生通过思辨回答的问题。比如我们以《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对不对》为题写篇议论文。有人认为公共场所吸烟污染环境,有害他人健康,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也违反了有关地方法规,禁止是对的;有的则认为不应该禁止,其理由是:烟草业是纳税大户,厂家生产的烟没有这些烟民来消费,国家岂不减少了财政收入?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后来把两种看法交给学生讨论,经过思辨,大家统一了思想认识。
2.提出多种观点进行讨论
这类作文题容易激起思索,引发激烈争论,而争论却是发展学生思辨的最好媒介。比如初读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同学们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但对她的死因却有不同的理解。或认为她是被鲁四老爷逼死的;或认为严厉的婆婆将她推入深渊的;或认为是狼吃了她的孩子破灭了她生活的希望;或认为无情的大伯把她赶出家门,使她无家可归等等。于是我们出了《祥林嫂究竟死于谁手?》的作文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封建宗法礼教统治下的那个吃人的社会,从而统一了思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