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敬业的小编山仔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5篇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篇1
最近,最火的电影无疑是《摔跤吧!爸爸》,这是一部推荐给所有家长和孩子看的电影。
这部影片记录着一个父亲下狠心苦心栽培两个女儿成为优秀的摔跤手,同时向世人展示着男女平等之期望。
在电影院看完《摔跤吧!爸爸》,出来的时候,听到前面一家三口中爸爸对妈妈在说:“你看,我就说了吧,就是要严厉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电影中的两个女儿要是没有严厉要求,她们怎么可能获得世界冠军。你平常就是太惯着孩子了,你再继续这个样子,孩子迟早会被你毁掉。”
我不禁毛骨悚然。
在中国这个盛产虎妈狼爸的国度,希望一些家长,不要因为《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的大热,而产生更多的虎妈狼爸。
说实话,虽然很多朋友看《摔跤吧!爸爸》看到了励志,我却看到了更多的心酸和无奈。如果还有更多中国父母仅仅把剧中父亲严厉要求女儿的那一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我更会觉得无奈了。
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真的是因为父亲的严厉要求而获得父亲期待的成功吗?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摔跤吧!爸爸》中,女儿为何能获得父亲期待的成功?
1、心理动机和学习兴趣
剧中的两个女儿有强烈学习摔跤的心理动机和学习兴趣。
最初剧中的爸爸逼迫两个女儿学习摔跤,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女儿虽然出于害怕严厉爸爸的心理,刚开始能够按照爸爸的要求来做,但是之后是反抗的,反抗被镇压无效后开始消极怠工。
因为这只是爸爸的一个未完成梦想,希望通过女儿来实现。而正是因为这个梦想是爸爸的,不是女儿的,所以两个女儿根本没有强烈的心理动机来做这件事情。
你可以逼迫奴隶听话做苦工,但是你无法逼迫奴隶爱上他的工作。
所以,女儿根本不可能爱上摔跤,当你都不热爱一个项目的时候,你怎么可能长时间投入地去坚持下来,坚持不下来也就更谈不上取得成就了。
转机在两个女儿去参加朋友婚礼后发生了。两个女儿听到比自己年长不了几岁的新娘对她们说:“我们的现实就是这样:以女儿身降生的一刻起,就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终日操持家务。待到14岁,便要嫁为人妇。为了摆脱家庭的负担,要嫁给一个从未谋面的男人,相夫教子,这是我一生所有的使命。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他为你们遮风挡雨,他为你们忍辱负重,他就是为了让你们有自己的将来,有自己的人生,他又有什么错呢?”
两个女儿与其说是被激励了,我更觉得其实是被吓着了:一想到自己14岁就要嫁人,今后一辈子只能与锅碗瓢盆为伍。与这样的人生相比,实现爸爸的梦想,成为摔跤运动员的人生真是要好上百倍。
在那个当下,成为摔跤运动员已经是这两个女孩子唯一的最好的道路。这是第一条分水岭。两个被吓着的女儿立马有了强烈的学习摔跤的心!理!动!机!
一改之前消极怠工的学习态度,开始出乎爸爸意料之外地主动认真训练。之后,随着两个女孩能力的提高,爸爸开始带着女儿去参加比赛。
第一次比赛,没有任何比赛经验的吉塔输了。
虽然输了,但是参加了第一次比赛,体会了竞技体育项目带给人的激动、兴奋、愉悦和满足之后的吉塔,开始主动对爸爸说:爸爸,我还想参加比赛。
这是第二条分水岭。从这个时候开始,意味着之前仅仅只有学习动机的吉塔不仅有了学习动机,她爱上了摔跤运动,开始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父亲同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激励师,不断给予女儿正向的积极激励。比如在决赛前夜对忐忑的吉塔说:“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2、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有天赋有优势的方面进行深入学习,相对于没有优势的人而言,往往更能够事半功倍。
剧中的两个女儿明显有着在身体运动方面的优势,尤其有着在摔跤方面的身体天赋和优势。这个肯定得益于父亲的基因遗传。
她们的父亲原本就是摔跤运动员,曾经获得国家级别的比赛冠军。而且也正是因为父亲曾经是专业运动员,他能敏锐发现女儿在这个方面的天赋和优势。
当剧中的爸爸在收到邻居投诉两个女儿把他们家儿子打得灰头土脸时,一下就如同发现宝藏般意识到两个女儿具有摔跤方面的天赋。
这个发现让他走上了培养两个女儿成为专业摔跤运动员之路。而作为陪练的侄子,剧中的父亲最初就发现了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对他的定位仅仅是陪练。
而我们周围太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压根就不具备某些方面的学习天赋和优势时,美其名曰严格要求孩子,实则是逼迫孩子去学习自己不喜欢和不擅长的事情。
明明孩子是在数理逻辑和言语智能这两方面不具备优势,硬要逼迫他努力在我们基本上只考验这两项智能的中国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
明明孩子不具备钢琴演奏方面的天赋和优势,还是要逼迫他努力坚持考过钢琴十级。
就如同逼迫兔子去游泳,鸭子去跑步。为何不能是兔子就去跑步,是鸭子就去游泳呢?
而电影中的两个女儿正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赋和优势。
在这样的高起点下,在父亲有效的`训练下,她们的摔跤运动员之路可谓一路通畅。
过关斩将,最后顺利获得国家级别的奖牌。
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各类学习都是有方法的,掌握了正确的、合适的方法,往往能让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提升更快。
剧中的父
也正是基于父亲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两个女儿成功实现了从农村土妞到专业运动员的逆袭。
之后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的女儿吉塔,因为没有得到教练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方式指导,导致在后续的一系列比赛中连连失败。
而在接受了父亲更加针对性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比赛方法指导后,吉塔又开始了连连胜利之路,这也说明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孩子学习中必不可缺的一个要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剧中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在获得摔跤运动方面的成功的过程中,剧中的父亲确实非常好地发挥了伯乐,激励师,教练的作用,成为了两个女儿摔跤运动成功路上必不可缺的人。
所以,吉塔和巴比塔的成功,绝不是因为父亲的严厉要求。而是上述综合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
最好,希望这篇观后感能对你有所启发,让你更多看到孩子教育的全貌,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孩子在家庭教育的帮助下能够真正成为爱学习、能学习、会学习之人。
摔跤吧爸爸作文 篇2
一开始对于这部电影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看的,大概是因为空间朋友圈都在推荐这部电影,说评分很高,所以和舍友去看了,但是后面越看越震惊。
看了简介,说是喜剧片,其实剧中喜剧的成分并不是特别多,完全是励志的表现,而搞笑的部分也只有“我”作为表哥看到的经历的一些事情吧。可能是因为对于印度的不了解,在看到女孩子14岁就要嫁人时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开头觉得爸爸叫吉塔和巴比塔练摔跤,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没有问过女儿是否愿意,就自己做主让她们完成自己的梦想,后来认识到爸爸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让她们可以选择自己以后的生活时,我真的被震撼到了,父爱可以如此的伟大而又无私。表面上是父亲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训练她们,实际上则是为了她们以后的发展,为了她们自己的未�
在此之后,吉塔和巴比塔理解了父亲也越来越热爱摔跤这项运动。即使是被男孩子看不起被别人嘲笑,也毅然决然的走上了摔跤这条道路,并且最后越走越远。
片中出现转折的地方是吉塔的屡次失败,是她对于父亲那些训练方法的不理解,是她迟来的“叛逆期”。而父亲却没有和她争论,而是以自己的方法不断教导着吉塔,最终赢得了摔跤的世界冠军。
在这过程中,在吉塔失败而又不理解父亲的时候,我和舍友有过两种猜测,一是吉塔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继续让父亲指导,最� 两种结局的猜测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一种侧重于吉塔的转变,表现父女之间的。温情以及和好如初理解父亲的过程;而另一种侧重于吉塔和巴比塔的对比,表现父亲是正确的,因为父爱让我们相信最适合我们的才是最好的。思考了很久之后发现,第一种猜测可能更合理一点,第一女主应该是吉塔,在之前少儿组比赛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并不是说吉塔和巴比塔双女主这样不好,而是这样的话没有办法完全突出重点,无法体现父爱如山这个主题。
即使整部电影是励志的,是喜剧,但是父爱依旧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让人印象深刻,又不禁落泪。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篇3
周末看了《摔跤吧!爸爸》,看完之后唯一的感受是还想再看一遍,确实拍的太好了!
影片以两个印度乡村少女从小被父亲逼着苦练摔跤,并最终夺得英联邦摔跤比赛金牌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融合了印度式风情元素,蜻蜓点水地影射了印度农村贫困、体育官员腐败无能、女性饱受歧视等社会现状,是一部有笑点更有泪点的励志电影。
这部电影感人之处颇多。
有一种爱叫父亲
电影里的爸爸在意外发现两个女儿具备摔跤天赋后,不顾妻子反对和村里人的冷嘲热讽,更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逼着两个女儿练习摔跤。
为此,他逼着女儿早上五点起床锻炼,剪掉了女儿心爱的长发,家里一贫如洗也毅然给女儿买鸡肉吃。
家长式独裁暴政引发了女儿的逆反心理,她们偷偷参加一个好友的婚礼,被父亲抓住后,吉塔向新娘哭诉“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逼着我们像男孩一样练习摔跤,每天都要早起锻炼,还剪掉了我们的头发。”
而新娘却是哭着回道:“其实我更羡慕你们有这样的父亲,他为你们承担了太多的压力。如果你们不练习摔跤,就会和我一样,十四岁就会被迫出嫁,嫁给一个不认识的男人,然后不停地生孩子,终日有做不完的家务。”
新娘的话揭开了父亲专制的面纱,两个女儿彻底明白了,现实是残酷的,印度的农村少女,没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而她们的父亲,却在竭尽所能为她们争取,即便村里所有人都冷嘲热讽也要这样做!这就是她们的父亲!
父亲或许是世上最难的职业,因为这个职业需要毒手佛心。子女年幼时候,对社会的残酷认识缺乏,靠他们自身的意识很难认识到人生的艰难。对子女专制、剥夺他们童年快乐,逼迫他们不断学习、努力,是因为只有拼命努力,才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拥有自己选择人生的权利!这就是父亲对子女的'爱!
“让人们记住你。”
在英联邦运动会里,每一场比赛前吉塔都要请教父亲如何打,采取什么战术。
决赛前一晚,吉塔再次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父亲却仅仅告诉她:“让人们记住你!因为你不仅仅是为自己比赛,更是代表印度成千上万的少女。只有金牌才会让国歌奏响,才 ”
决赛环节,父亲被吉塔的教练使计关在一间办公室,父亲不在现场观赛让吉塔有些不安。尽管吉塔一度接近胜利,却随后被对手步步紧逼,到决赛最后二十秒,吉塔落后对手四分。此时对手只需拖延时间就能胜利,吉塔要得到胜利已经需要奇迹才行,气氛紧张的连电影院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屏住呼吸。
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连妹妹巴比塔都要闭上眼睛、不忍看到姐姐痛失金牌的时候,吉塔爆发出了浑身的力量,以一个漂亮的假动作,趁对手不备绕到对手身后,在最后时刻以奇迹般的抱摔动作得到五分,比分反超,比赛结束。
父亲的话得到了验证,吉塔和巴比塔的成功,激励了无数印度少女,更多的女子开始练习摔跤,她们的命运由此改变。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容易得到的
吉塔和巴比塔从练习摔跤第一天起,她们就要早上五点起床开始一天的锻炼。力量不够,就要和男子比,一开始连瘦弱的堂兄都能轻而易举地把两个妹妹摔倒在地。吉塔和巴比塔只能更加刻苦地练习,终于有一天不仅堂兄不再是她们的对手,她们甚至能和邦里的男子摔跤手一较高下。
吉塔赢得全国冠军后,按照惯例进入国家体育学院。脱离父亲的高压,吉塔获得了自由。她重新理起长发,和队友一起逛街、看电影、喝咖啡,每天锻炼时间也由五点延迟到了七点……
结果显而易见,连续几次国际比赛,吉塔都遭到惨败,首轮比赛就被淘汰。
当然故事反转很快,吉塔向父亲哭诉,父亲来了,吉塔重新剪短了头发,每天五点起床锻炼……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容易得到的。
按部就班地参加训练,休闲时候和朋友一起逛街、看电影、喝咖啡,这些或许没有错。只是要赢得世界冠军,这样做不行。因为那些对手也想得到世界冠军,你在逛街的时候,她们正在拼命练习。没有异于常人的付出,怎么比对手更强、站在世界之巅?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篇4
《摔跤吧!爸爸》建立在偏见之上。
人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带女儿去比赛,人们笑话他,女孩哪能打过男的呢。他想申请点资金,买个摔跤垫,当地官员不办事不说,还损他。吉塔得全国冠军后,去了国家体育学院,教练让她忘掉老爸教的"过时"技巧。教练认定,能拿个奖牌就不错了,冠军是妄想。在国际赛事接连失利后,教练又认为吉塔不改量级的话,就没获奖希望。.。.。.全是偏见。
然后,偏见一个个被击倒。每个偏见被击倒的时刻,都生成一个燃点或泪点。这部电影,是属于偏见分子与反偏见分子的狂欢。那些不看好马哈维亚、不看好吉塔的人,是面目模糊的蠢货。那个国家队教练,不仅蠢得具体,而且坏,像反派一般。我们观众,被引到蠢坏的侧面或反面,像那个叙述者一样,见证、辅助了马哈维亚与两个女儿的摔跤事业,在高潮处,享受了一把逆袭的快感、胜利的狂欢。
把偏见一方塑造得太过简单粗暴,这样的反偏见方式,其实也是种偏见。人物有原型可考,故事有真实出处,而它是改编出来的电影。真人真事是重点,但更重要的重点,是改编。性别歧视、官僚问题、城乡对立,这些自是印度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它们构成了那些偏见的土壤。到电影中,基于戏剧套路的需求,偏见被放大,构成戏剧冲突、情绪的爆发点与落脚点。片中的父亲,为了梦想,为了训练,不顾及女儿情不情愿,导演和编剧像那位父亲,为了让情节波荡�
马哈维亚厉害,俩女儿没辜负他,他们最终实现了梦想。编导还编了些歌曲,来削弱老马的父权意味,即便这样,也堵不住热衷政治正确的人的嘴:老马身上流淌着印度式的男权、父权遗毒,是个糟糕的男人与父亲。他们过于在乎怎么做、怎么实现才是正确的,哪怕理想的实现方式,在老马的村子里只是空中楼阁。编导也像老马一样厉害,戏剧功力爆棚,遮蔽了意识上的简单粗暴。就我目力所及,绝大多数的观众被这部电影给折服了。
为什么能折服?因为除了偏见,它堪称完美。甚至连它的偏见,也是单纯的、可爱的,那些恶意可以被原谅,至少可以被理解。马哈维亚和女儿的励志路程,细腻而专注,闪耀着追梦者的纯洁光芒。在冲向冠军的途中,没有杂乱的支线打扰,竞技和情感互为一体,共同上升。前面的小高潮,像鞭炮,持续响了一些,接着哑一阵,最终迎来炸裂式的璀璨烟火。
它的好看,它的振奋,依赖于现实,依赖于对现实的反抗与逃离。能够强烈感染中国观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相似的现实境况,以及挣脱现实的热烈欲求。但它是造梦片,与现实、与真实关系不大。吉塔、马哈维亚和他的饰演者阿米尔。汗,他们的形象,在银幕上产生的是致幻功效。爽完就行,最好别把它和真实扯一起。要是从真实角度赞美它,和从三观角度诋毁它一样,都和偏见类似,是犯蠢,这就有点败兴了。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篇5
最近几天,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刷屏了,互联网、微信上都是点赞的文章。今天,我去影院观赏了这部影片,感觉是一部很好的励志片。
《摔跤吧!爸爸》讲述了前摔跤好手马哈维亚训练自己女儿成为优秀摔跤手,最终赢得英联邦运动会金牌的故事。
首先打动我的是梦想的力量。马哈维亚和他的两个女儿,为了实现在国际赛场上为祖国赢得一枚金牌的梦想,从小开始艰苦训练,不畏嘲讽和贫穷,克服重重困难。没有摔跤垫,以沙土地为训练场;没有女对手,同男孩子一起比赛;父亲被禁止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帮助女儿,使用手机来指导……想尽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只为实现心中的梦想。
其次令我感动的是父女情深。虽然父亲逼迫女儿训练,始终是威严刻板,但心中对女儿无比的疼爱。最终在女儿夺得金牌时留下激动的热泪,说出"你是我的骄傲"。马达维亚之所以让女儿从事摔跤运动,也是为了女儿突破传统的限制,能够不像传统印度妇女那样从小干家务出嫁,没有自己的自由。
第三印象深刻的是对吉塔的比赛指导,父亲与教练采取了不同指导方式。父亲注重发挥女儿的长处—进攻,而教练更注重防守。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时而变,才能在比赛中获胜。
影片中最激动人心的是几场摔跤比赛的场景,惊险、逼真,就像是现场直播一样,让所有的观众都屏住呼吸,心中为主人公加油呐喊。这种比赛的场景,在中国电影中很难见到。是我们拍不出来吗?还是我们不够用心?
影片的缺点也很明显。父亲的意志占绝对主导地位,女儿只能服从父亲的权威,没有任何自主权。即使最后女儿走上了国际赛场,还要父亲现场坐镇才能在赛场上稳定发挥。男权主义若隐若现。
总之起来,一部好片,幽默、励志、大圆满结局,符合观众的精神需求,所以才有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