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演讲稿 > 普通话实训总结通用6篇正文

《普通话实训总结通用6篇》

时间: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如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6篇普通话实训总结,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普通话实训总结 篇1

高校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语言能力一、存在的问题及学生语言能力的现状

(一)推广普通话屡倡不兴

推广普通话有助于我国各个民族的交流,也是国家的法律规定内容,推广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繁荣发展,走向文明之路。现如今,各类学校已� 高等院校也不例外,在现如今的高校中,推广普通话成为了重中之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利于学生毕业。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强化训练两种方式丰富学生的普通话理论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人文气质。但是在高校实际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培养,对普通话没有足够的重视。高校比较忽视推广普通话的实际效用。大大的降低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不能经过训练和学习,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不到提高。在高校中,一些教师没有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产生正确的认识,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一味的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主观性的参与进来,缺乏学习普通话的心理和状态。

(二)普通话测试中学生“说话”存在的问题

1.以“背稿”“读稿”代替“说话”

在普通话测试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测试之前看到测试题目时,会提前准备好稿子,将其背熟,在测试的时候通常都是以“背稿”代替“说话”。在人工测试时,由于监考不到位,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趁老师不注意将提前准备的稿子拿出来看,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成绩,词语运用都到位,掩饰了学生的许多错误观点。这样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

2.测试中出现无效话语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常常会听到学生在考试期间所说的话和题目是没有一点关系的,这样的现象就是无效话语。这种现象往往是在机辅测试中出现。被测试学生在面对电脑时,会根据自己准备的内容进行说话,在说完之后,为了将时间填满,在剩余的时间学生会说与题目无关的内容。

3.离题与雷同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程中,通过检查人员对学生考试内容进行查看,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遇到相同题目时,所说的内容常常会大致一样,或者不相同的题目,但是说的话是一样的。

以上三种现象都是在普通话测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些常见的问题能够充分的证明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不足。我们在教育的环节中,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普通话教学,更加注重对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的正确发音,加强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

二、普通话水平培训与学生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是进行社会交往的最基本的方式。语言能力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

(一)高校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高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高校相关教育部门要结合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充分的发挥人文学科的优点进行教学,突出语言的具体功能。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学的总目标是相同的,也都是注重学生的语言基础的积累,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语音的训练,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语音发声,鼓励学生勤奋练习,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语言能力培训的两种途径

1.扩大学生语言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语言能力学习的动力

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普通话是汉语言的共同语,在人文学科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在语言应用上的要求。在平时的考试中加大普通话的测试量。让学生从心底重视普通话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词汇的使用效率,扩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普通话水平测试与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紧密结合

在通常的普通话测试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在普通话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通过加强学生对普通话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这样从根本上提高说普通话的能力,强化学生对普通话的掌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提供了系统性语言学习的机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通过正确科学的方法去使用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的这种实际操作能力是在平时的普通话测试中体现不出来的。在高校中,教师需要将普通话水平测试和人文学科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将普通话水平培训作为教学的重点任务,需要在学习人文学科的基础上增加词汇以及语法内容。要求专业的普通话老师示范给学生,帮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更好的掌握普通话。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目前来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不断推动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全力提高普通话教育的工作水平,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普通话实训总结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本;民族差异;职业培训

人力资本是个人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行为方式和情感价值观都可能带来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人力资本对个人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民族由于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其人力资本是否存在差异呢?为此,我们利用广西的调研数据,分析人力资本民族差异状况,为解决人力资本民族差异问题服务。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资料来源

(一)主要概念

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教育、健康、职业培训、移民和信息获取方面的开支,它与物质资本最大的差别是它不能与其所有者分离。在人力资本中,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语言能力也是其重要的人力资本,所以主讲语言和普通话水平也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据此笔者在本研究中把人力资本操作化为文化程度、主讲语言、普通话水平和是否培训四个变量。

2.民族。赵利生认为:“民族是在变动着的社会体系中,以文化区分的,具有自我认同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1]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研究的需要,我们将民族类别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种类型。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运用的是广西的抽样调查资料。广西属于中国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有1839万,是少数人口最多的省份,因此比较具有代表性。资料来源于李文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的数据库。排除一些缺省的数据,本研究的样本容量为1143份。其中汉族样本593份,占样本总量的51.9%;少数民族样本550份,占样本总量的48.1%。

二、人力资本民族差异的实证分析

根据我们对文化资本的界定以及操作化指标,我们将从文化程度、主讲语言、普通话水平和是否接受过培训四个方面分析人力资本的民族差异。

(一)文化程度的民族差异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诚如戴维·波普诺所言:“学习(learning)是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将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2]特别是现代社会,教育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是人力资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程度代表不同的人力资本含量,但是不同民族其文化程度是否相同呢,笔者对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样本中汉族的文化程度总体上要高于少数民族,但我们能否认为汉族的文化程度就比少数民族的高呢?这必需进行统计推论,由于民族属于定类变量,文化程度属于定序变量,因此,我们对其进行非参数检验[3]。检验结果表明:汉族的文化程度的平均秩为593.52,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的平均秩为548.79,汉族的文化程度的平均秩高于少数民族,并且Sig值为0.015,小于α值0.05,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分布存在差异,汉族的`文化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再从双样本K-S检验看:Sig值为0.097,大于0.05,小于0.1,说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在0.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主讲语言的民族差异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它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社会生活当中,语言是人们日常联系和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社会实践的工具,也是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知识的工具,因此,作为主讲语言成为了人们的重要的人力资本要素之一。但是每个人的主讲语言是不一样的,汉族一般都把汉语作为自己的主讲语言,但是少数民族的主讲语言分布却有很大的不同,笔者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550份少数民族样本中,使用汉语作为主讲语言的有355份,占少数民族样本总数的64.5%;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讲语言的有195份,占样本总数的35.5%。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主讲语言存在着民族差异,主要体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讲语言。

(三)普通话水平的民族差异

在中国,汉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使用汉语的人数也占很大的比例,甚至汉语还被规定为联合国通用的五种语言文字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与各国各族人民交往的日益增多,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对学习汉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有的学校和地区还兴起了“汉语热”。在我们国内,我们国内的各少数民族更是把汉语作为国内交往交际的重要工具。因此可以说,普通话水平 检验结果表明:汉族和少数民族普通话水平分布的平均秩不同,汉族的普通话水平的平均秩为527.21,少数民族的普通话水平的平均秩为620.29,意味着两者的分布有可能不同,并且Sig值为0.000,小于α值0.05,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普通话水平存在差异,汉族的普通话水平高于少数民族。再从双样本K-S检验看:Sig值为0.001,小于α值0.05,再次确认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普通话水平存在差异,汉族的普通话水平高于少数民族。

(四)职业培训的民族差异

职业培训是指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和劳动者的从业条件和意愿,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标准,对劳动者应具备的职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总和。通常是指直接面向就业或再就业市场某一具体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而进行的培训,培训经考试合格,可以按国家规定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针对性和实用性最强的职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生产建设及经营服务� 因此,职业培训是个人重要的人力资本。那么,中国的职业培训状况是否存在民族差异呢?笔者对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我们可以发现,样本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培训状况十分接近,汉族的培训比例为74.9%,少数民族的培训比例也为74.9%。并且Sig值为0.552,大于α值0.05,这样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培训分布状况不存在差异。

三、结论和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人力资本是存在差异的。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主讲语言和普通话水平与汉族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比较可喜的现象,那就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职业培训不存在差异。表明民族地区的人民政府为少数民族的职业培训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今后要在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主讲语言和普通话水平等方面加大投入,改进方法,才能缩小少数民族在人力资本方面与汉族的差距,使少数民族和汉族协调发展,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感谢李文华教授允许我使用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04XSH003)的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60.

普通话实训总结 篇3

一、完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1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组和工作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语言文字工作领导组组长、教导 期间,学校每年都鼓励教师去参加市语委统一举办的普通话水平培训班和普通话水平测试,教师要定期进行普通话培训,对不同的教师提出明确的达标要求。

2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中。学校和各部门在学期计划和总结中均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相关工作部署中,还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授课、课堂交流的时候或者生活中与学生沟通的时候都要讲普通话,把普通话真正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并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

二、开展自评工作,力求工作实效

为了做好工作,学校成立了自查工作组织,校长任组长,制定了自评方案,并对照《合肥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认真进行自评整改。自查小组还搜集整理了近年来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形成的档案资料及相关信息,查阅了学校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规章制度,对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我省《实施办法》相关内容,拟写自评汇报材料,将学校在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及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作了具体阐述。

三、寓于常规工作之中,行于长效机制之理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并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长期的工作,只有加强对师生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并把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之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加强学生的普通话训练和书写规范化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学校在“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方针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站、板报、橱窗、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在全校的推行普及和提高营造出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2在经典诵读中感悟祖国语言之美。近些年来。我校在学生中坚持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同时结合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要求,确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为:“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吸收千年文化之精髓”。并以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出发点,提倡并鼓励学生阅读我国古典文学精华,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以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涉猎国学精粹。

四、加强制度管理。增强规范意识

1大家都说普通话。我们认识到普通话的推广需要良好的大环境,为此,学校成立推普工作领导组,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做到活动有计划、有主题、有总结。以每年推普周宣传活动为契机,提高全校师生的普通话水平。我校还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普通话演讲比赛”等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展示普通话口才的平台。

2人人都写规范字。学校坚持开展“写字工程”和教师“三字”等基本功训练。即每周每班一块写字板周一展出,每天每个教师办公室有一值日教师写一块粉笔字展出,每周每位教师均要练写一定数量的钢笔字、毛笔字。学校坚持每学期举行一届学生书法比赛及开展优秀作品展。同时,学校要求语文教师上好写字课,并明确要求全体教师教学要使用规范汉字,学生作业、考卷等用字要规范工整,在集体活动中应该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

普通话实训总结 篇4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教学改革

普通话是我们的工作语言、宣传语言、交际语言和教学语言。能说一口标准流利或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明确规定了“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师范院校是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生普通话水平的好坏,对他们今后的就业、教学,甚至国家对中小学生语言培养方针的贯彻落实都是有影响的。所以,提高师范生的普通话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开展了多年,现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我院学生普通话测试过关率较低的实际,这给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事普通话教学的老师应考虑怎样将普通话测试与普通话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做到“以测促训,以测保训”。

针对我院学生大都来自本省边远山区且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实际。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何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普通话教学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问题。

过去,在普通话教学中,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用时较多,学生训练教少,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不明显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这和普通话课只开一学期,课时少的实际有关系;另一方面这和普通话教学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后训练、忽视学生学习普通话习惯的养成等有关。

一、明确目标。确定普通话的重要地位

学生在中学阶段并没有意识到普通话对一名师范生的重要性。当学生接触普通话课程时,我们有义务向学生宣传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让师范生知道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师资格证的办理和他们今后的就业,让学生知道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这为他们今后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奠定基础。

二、分级制定标准,讲清细节

普通话教学课时少,传统的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上占的时间较多,相比较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训练和教师为学生纠错的机会就比较少。针对此实际,就需要想办法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使普通话基础不同的学生,针对实际得到训练。

普通话教学,需要先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针对我院大多数学生普通话基础薄弱、部分学生普通话基础较好、个别学生普通话基础好的实际,制定不同的标准。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和变调、轻声、儿化读音的标准程度。第三题朗读,要提醒学生不要错读、漏读、加读、倒读、不要读破词和句造成歧义。做到自然流畅。第四题说话,要向学生讲清说话注意自然流畅、有口语感等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在普通话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再针对测试中要注意的具体问题进行讲解,做到循序渐进。

三、注重课内、课外训练相结合

大多数学生说方言已成一种习惯,若想让其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需要个过程。只有通过课外的不断训练,才能巩固课堂训练。课外训练,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四、养成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几种习惯

普通话教学仅注意课堂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教师有必要督促学生养成几种习惯。

一是学习普通话的自觉习惯。只有学生自觉去学习普通话,才会有较大的进步,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学生的相互督促。二是听普通话的习惯。我们的有些学生不习惯听普通话,这就需要督促学生常听普通话,养成听普通话的习惯。三是练普通话的习惯。很多说方言的同学羞于说普通话,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羞涩心理,有针对性地多练普通话,不断纠正语音上的问题。四是说普通话的习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前三题把握得很好,一到说话,问题就较多。不但要求在课堂上说,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也要说,抓住一切机会练说普通话,在练习中不断纠正错误。五是纠错的习惯。纠错分两种情况:一是自纠。二是他纠。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存有几种情况,一是有的知道自己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并能自我纠正的;二是有的知道自己的大多数问题,有些可自我纠正的;三是个别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同学,不知道问题且不能纠正的。针对第一种而言。他们的语音系统往往无大的问题,只是记不住音,这样的同学通过普通话课的学习,会很快纠正错误且进步很大的,他们往往能做到自纠。针对第二种而言,他们的语音系

[1][2]

统多少有些问题,有些语音问题他们可以自纠,有的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可纠正的。针对第三种来说,他们的基础薄弱,语音系统上的问题较多,少自纠能力,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要鼓励基础薄弱的同学,克服学习普通话的心理障碍,多向老师和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六是记录的习惯。七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习惯。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普通话训练

单靠课堂讲解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过去,普通话教师对学生的课下的训练有要求,但检查得较少。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结合普通话教材进行课后训练。

一是班级成立普通话学习小组。普通话老师要为小组制定训练计划,定期检查训练的情况。二是以寝室为单位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先从普通话测试的一、二题开始训练,待基础扎实后可做三、四题,也就是朗读和说话的训练,朗读和说话的训练很重要,尤其是说话的训练,我们可以结合普通话教材的内容进行。要求每个寝室都有学习普通话的记录。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普通话口语训练的活动,以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实训总结 篇5

论文摘要:推广普通话工作以测试形式出现,在我国刚刚起步,并且正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作为参考。高校要在PSC实践中逐步构建一个集普通话教学、培训、测试为一体的科学体系,该文提出加强普通话口语教学是基础;强化测前培训是保障;确保测试质量是关键,同时要在工作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丰富的经验,逐步使PSC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始于1994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以下简称PSC)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PSC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PSC与高校的汉语言教学关系密切,也是检验学校规范用语、用字教学水准的全新尺度与手段,标志着我国应用语言学科重大的实践与突破。

推广普通话工作以测试形式出现,虽已有十四年了,但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如何有效地贯彻执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也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作为参考。笔者作为一名从事普通话教学和测试工作十多年的测试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方法和积累经验,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工作思路,要在高校推进PSC工作,关键是要在长期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测试工作中,逐步构建起一个集普通话教学、培训、测试为一体的科学体系,即:准确定位PSC的性质是前提;加强普通话口语教学是基础;强化测前培训是保障;确保测试质量是关键,同时要在工作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积累丰富的经验,逐步使PSC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准确定位测试性质是前提

目前,PSC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准确定位PSC的地位和性质,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确认PSC的地位和特点。PSC具有法定地位,我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都明文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一基本语言政策为PSC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确保了测试的政府行为,具有国家法规的尊严性、强制性与严肃性。PSC是在综合吸取测试学与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PSC具有教育测量特性,“属于目前比较通行的标准参照性或者说达标性测试范围”。PSC本质上是一门学科,学术性强,知识体系完整,能力训练要求高,这项工作来自语言统一的必然要求。PSC以推广普通话为目的,并服务于推广普通话工作,是国家新的推广普通话方针“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应用与体现,并已成为全国性推广普通话工作中一个关键性和不可缺少的环节。PSC将推广普通话工作提高了一个层次,改变了过去“标准模糊、界定困难”的评价状态,使得推广普通话工作具有科学、规范、易于操作的新特点。

其次,要正确定位PSC与高校普通话口语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高校普通话口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准确应用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规范的口语交际能力。目前,口语教学的重要性日趋显现。但传统的不重视口语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昔日模糊的“开口就好”的评价理论,对于参与言语活动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无法定量、定性辨析的弊端,也随着社会进步而日渐与现代口语教学要求发生矛盾与冲突。PSC正是出于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目的,正确引导、评价、推动口语课的教学与科研,以适应推广普通话工作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顺应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及现代高科技发展的潮流。PSC的口语特性、教育测量特征及语言学科的属性都恰如其分地解决了当前口语教学的种种弊端。PSC寓测于教,寓测于学。基于这种特性,对PSC工作地位的确认必须高屋建瓴,统摄全局。

二、加强普通话口语教学是基础

高校要把普通话口语课程纳人教学计划,作为全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要清楚地认识到PSC和教学的正确关系,PSC只是一种监督和检验普通话口语教学的手段。在普通话课程建设上始终强调增加投入力度,提高教学水平,力求让学生自如、自觉地运用普通话,而不是简单地设置成应试性的测前培训课。只有扎实搞好普通话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才能在确保PSC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普通话口语教学:

1.多学科相融的原则

普通话口语教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边缘学科,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诸如:语言学、口才学、交际学、教育学、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普通话口语的理论建设,而口语课的大量实践经验,又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在教学中加强这些学科与口语课的联系,走多学科融合之路,能更好地共同担负培养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任。

2.循序渐进的原则

口语训练不可急于求成,要采取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的“阶梯式”训练方法,按照听说能力的培养、形成以及提高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化、层次化、序列化的训练。

第一阶段:听说能力的培养阶段。这是口语训练的初级阶段,训练的内容是:(1)以方言辨正为重点的普通话语音训练;(2)发声技能训练;(3)朗读技巧训练;(4)态势语训练。

第二阶段:听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训练内容是:(1)演讲;(2)辩论(3)情景会话等一般交际口语训练;(4)职业口语训练。

3.精讲多练的原则

提高口语水平关键在于多说多练,口语教学要做到“精讲多练”:

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在口语教学中可采用“三三制”的时间分配方法:理论指导+教师示范+多媒体教学占三分之一时间;学生训练+师生评议占三分之二时间。

课上导练与课下自练相结合。仅靠有限的课堂训练是不够的,要将课上导练与课下自练相结合。

积极参加口语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口语表达能力比赛,诸如:故事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比赛成绩在课程考核中占一定的分值。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化整为零,实行分组、分层式教学。针对课时少、班级大、学生多、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现状,可采用分组、分层式教学。

分门别类,确定不同的'训练重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每组同学的情况确定不同的训练重点和难点。

个性化训练。在训练中要注意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一个模子、一种风格、一味求同。

根据不同的方言特点确定训练重点。根据不同方言的语音错误与缺陷,来确定训练的难点和重点。在进行方言辨正时,把同一方言区的学生划分为一组,指出存在的相同问题。

三、强化测前培训是保障

I.高度重视测前培训工作

PSC要遵守“以训保测、以测促训”的原则,对考生进行测前培训。一方面,由经验丰富的测试员对考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程序、等级、评分标准、正误界定、测试内容及应试技巧等。另一方面,可以安排推广普通话的辅导员到各班去督促、辅导训练。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测前训练,如利用校园广播台、调频电台、网络电视等在考前滚动播放训练内容,创造一个普通话听、说、读、练的良好环境。

2.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

测前培训帮助考生熟悉测试程序,强化针对性训练,掌握应试技巧,有利于正常发挥,取得较好的测试成绩。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

(1)确定努力方向和训练重点

教师可帮助考生根据自己现有的实际水平确定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训练重点。如果考生平时就能够自然流畅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和自由交谈,声、韵、调、词汇和语法基本准确,确定的目标可以是努力进入一级乙等。首先要明确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把训练重点放在纠正语音错误上,在朗读练习中要找准重音,正确使用停连不错读漏读。在说话练习中语言自如流畅,不出现或少出现语音、词汇、语法的失误。

如果考生平时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但声、韵、调不够准确,在朗读和自由交谈时,有方言语调和使用方言词汇、方言语法的情况,确定的目标可以是进入二级。考生要针对自己出现的问题,从词表人手,重点练习声、韵、调,准确掌握语流音变规律,认真辨正方言词汇和语法,纠正交谈中的方言语调,提高认读的准确率和自由表达的流畅度。

如果考生平时基本不讲普通话或讲普通话时基本不准,声、韵、调的错误和缺陷较多,词汇和语法也存在不少问题。这部分考生必须先系统学习普通话语音的基础知识,然后再阅读词表通过练读朗读材料,以读带说,尽量在有文字凭借材料的测试部分少丢分。

(2)把普通话语音作为训练的重点

因为语音“是评定应试人员普通话水平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测试内容中,语音的比重明显大于词汇和语法”。从《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可以看出,在四项测试内容里,第一、二项读单音节字和多音节词部分是纯粹考察语音标准程度的,占总分的3O;在第三项朗读中,语音考察也是重点,占总分的25;第四项说话中语音面貌占了总分的2O。在全部考察内容里,语音总共占了759/6。因此,要把训练重点放在语音辨正上。

(3)纠正方言语调,改善语音面貌

多数考生在有文字凭借的测试项中能够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失分比较少,但在说话测试项中却暴露出浓郁的方言语调。测前培训要侧重有效地纠正方言语调,首先,要善于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练,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其次,要强化声调训练,读准四类调值,避免由于语调变化而使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另外,声韵调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要正确,纠正语音错误,克服语音缺陷,把朗读中的一些良好的语音习惯,如停连恰当、重音准确、语言运用妥当等技能转移到说话项中,确保语音标准,自然流畅。

(4)恰当控制语速,准确把握时间

在PSC的评分标准中,都有限时这一项。如果语速过快(超过270个音节/分钟),字词发音不到位,就可能造成语音缺陷;如果语速过慢(低于150个音节/分钟),影响正常表达,也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考生的普通话水平。准确把握好时间,一是要控制好语速。在备考时,先测出自己的语速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要及时纠正。可以跟读新闻播音,调节词语之间的疏密度,控制好段落之间的空歇。还可以加强唇舌锻炼,多读些短诗或绕口令,使自己口齿清晰,唇舌灵活,语速适当。二是要做到临场不急不慌,从容应战。测出自己的语速后,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一般讲,3分钟的说话时间大约能讲500个音节,至少应准备800~i000字左右的说话材料。

(5)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临场发挥能力

PSC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心理素质的检测。怯场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考生的心理素质缺少锻炼;另一方面是精神压力太大所导致。克服怯场现象,一是要对PSC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此次测试成绩不够理想,还可以在3个月后申请复测,争取进入更高的等级。二是要在平时加强锻炼,增强自己面对众人说话的勇气和胆量,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三是要坦然自信、舒缓松弛地参加测试,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才有可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四、确保测试质量是关键

确保高校PSC的质量是测试的关键,也是口语教学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测试作为部级考试的灵魂。PSC必须严格管理,各项操作也必须规范科学。要把测试质量当作测试工作的生命线,在工作中做到“四严格”:组织管理严格,试题管理严格,测试标准严格,颁发证书严格。要层层把关,确保测试质量。在测试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强调规范测试操作程序,严格考务管理,严明测试纪律。要能严格执行测试工作规程,规范测试程序,从考生报考一相关信息录入一审核校对一设置考点和考场一安排测试员、考生人数及相关工作人员一认真维护考场纪律一测评、复审测试成绩一上报省测试中心,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有条不紊、严密有序,考点布置合理,考场设置规范,要求考生遵照《考生须知》,做到准考证、学生证(身份证)两证齐全,杜绝舞弊现象发生。

普通话实训总结 篇6

1师生心理动机差异对普通话培训效率的影响

基于普通话培训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求学员认真学说、说好普通话,杜绝学员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说方言,因为只有专注地用普通话表达和交流,普通话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语言是用来思维的工具,是用来交流的媒介。虽然“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但同时“它和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因而具有个体的特点”[1],正是由于语言具有个体性,学员在日常交流中往往会不自觉地选择运用最自如的方言使用。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日常生活中习惯用方言表达、交流的学员来说,学习普通话首先要产生说好普通话的动机,要形成认可普通话,信任普通话的表达效果会更好的态度倾向。笔者多年前在幼师讲授普通话辅导课时,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教师语言是当地方言,多数人普通话基础薄弱,对在交流中使用普通话表达既有陌生感,也有新鲜好奇感,学生普遍认可普通话水准具有促进人际沟通的积极作用,认同普通话会给人带来高雅的感觉;虽然他们深知提高普通话水平也要克服一定困难,付出较大努力,但由于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动机水平高,有主动说好普通话的内在需求,因而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高,一般是在短时间内水平提高很快,从现象上看,培训效率也比较高。而近两年参与普通话考试的考生,绝大多数是“90后”。首先,因为推普工作的大力推进,使得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接触的教师普通话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从而也更多地感受着普通话的表达;其次,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导致电视、网络等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这些考生从小就有很多机会接触用普通话传递的信息,这种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90后”自身的普通话基础总体比较好,有少数人甚至能在一些情况下辨别他人普通话的基本水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会下意识觉得学习普通话是一个简单的事。加之运用方言或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在流行的“时尚”观念中是一个有趣的事,诸如“有木有”、“小胖纸”等等说法被很多人接受,所以,有些考生在形式上准备着普通话等级考试,内心却没有提高普通话水平的真正需求,行动上处于被动的状态,结果是参加培训课程的效率似乎就不那么高,也就是显现出培训无效的现象。我校一位普通话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由于就业的需要,准备参加考试获得更高档次的普通话水平证书。在上了几次培训课之后,经培训教师抽查,发现其语音语调水平没有任何进步,当教师指出这位学生的具体问题,在还没有纠正的情况下,学生就能够立刻准确发音,并且还回应了教师的疑惑“:老师,其实这些正确发音我都知道,就是改不了”。其实这位学生真正的问题在于,� 这位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她提高普通话水平的现实需要是,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要示范给幼儿标准程度较高(二级甲等以上)的普通话,而不是辨别幼儿的普通话是否标准,因为对于幼儿来说,“2岁以后,特别是3岁到入学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4岁是语言的敏感时期,在此期间,幼儿会迅速增加词语的数量,幼儿之间的交谈也会大量增加。显然,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标准程度会对幼儿的口语水平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于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要求较高的普通话等级,是基于作为听课者受众的需要,教师使用规范的普通话易使听课的人降低辨别词义的难度,更好理解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而不必因为对词语本身的语音、语调不解增加听课者学习的障碍,从而有益于教育教学效率达到最佳水平。

2学习者的情绪情感对普通话培训效率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的考生在培训课堂间歇休息时,大声用方言聊天;有的考生参加完普通话考试,从此就不再说普通话,即使是在课堂上这种要求用普通话的场景中,他们会用一个词“解放了”来形容参加普通话考试的“艰难”程度。笔者曾经遇到过能说几种方言,并且能在各种方言之间自如切换的考生,但就是不愿意认真说普通话,纠其原因,是他们不喜欢普通话的“正统感”,觉得说起来在心理上有束缚的感觉,说方言才觉得自在。其实,仅就方言本身来说,我们也无法否认其文化生命的鲜活性,粤语歌曲曾经的风靡,东北话小品的风行都说明了这一点。在普通话测试中,强调使用规范标准的语音、语调,无形中会使平时不说普通话的考生在心理上感受到思维出现不顺利的困难状态,在“说话”一项中会表现出明显的不流畅,所以,对于习惯于方言表达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激发他们用普通话表达和交流的意愿。“任何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动作和知识层面,情绪情感对于学习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习者对技能本身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积极接纳的态度就难以产生主动的学习,另外,旧的技能的惯性作用往往会阻碍新技能的接受,就算“被迫”学会了新技能,如果在情感和态度上没有接受,也会疏于使用而荒废[3]313。”针对学员这种在情绪情感上的偏差状态,培训老师不可过分强调普通话的优越感,不能完全禁止考生说方言,不使考生产生被迫、甚至压迫的感觉,给考生一个自由轻松的心理氛围,产生乐于接受普通话的心境,从而自然心无阻隔地学习普通话。在具体训练中,教师不可表现出轻视方言的态度,要秉持中性的立场,客观说明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明确示范普通话正确发音的方法,激起考生喜欢普通话的情绪情感,从而出于自发的主动学习,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应有的进步。

3技能培养模式对于普通话培训效率的影响

普通话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技能培训的过程,技能学习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练习。“练习是指以形成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的过程[3]317。”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考生说普通话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4]”。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授课教师都会反复强调练习次数对于提高普通话成绩的重要性。但有效的练习不仅仅是单纯增加次数的机械练习,是在保证练习次数充足的前提下,必须掌握一定的练习策略,并且在练习中不断反省思考的过程。首先,所有技能学习需要理论支撑,普通话学习也不例外。普通话有关声调的调值理论在任何教材中都是必讲内容,但湖北考生绝大部分都只注意了上声,在培训和测试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考生们在其他声调也存在比较多的缺陷,例如,阴平音高不够,音长不够,去声坡度不到位,导致朗读、说话语调偏误明显,影响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其次,普通话理论的学习还能起到帮助学生自我反省、纠错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学生比较急于提高实际水平,更着迷于操练,加之在他们心目中,说普通话又不是完全新的技能和高难度的技能,因此不愿静心揣摩,仔细对比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与光盘中示范的标准普通话差距所在。实际培训中,常常会发现部分学生受方言影响,普通话腔调不标准,但他们却毫无觉察,自我感觉良好,意识不到自己的普通话与高标准普通话的区别,因此也无法提高水平。针对这样的学生,笔者在训练说话项目时,采用交替传译(交替传译:口译员坐在会议室里,一面听源语讲话,一面记笔记。当讲者发言结束或停下来等候传译的时候,口译员用清楚、自然的目的语,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源语发言的全部信息内容,就像自己在演讲一样。)的模式,学生说一段话,笔者按照其原话重复一遍,让说话者和现场其他学生感知二者语调的区别,从而促使其意识到自身普通话的存在的问题,发生观念上的转变,进而再用心改进普通话的腔调。再者,科学练习要反馈,让考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很有必要。在明确的反省和纠错意识中达到准确操作才有意义,(虽然作品和说话的题目是公开的,但并不是真正可以准备的很充分。)学员们不知道自己的练习结果易产生两种态度倾向:①沾沾自喜,感觉良好;②非常自卑,缺乏信心。实际状况往往是培训教师讲了正确的方法,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通过自己努力顺利完成这些步骤,达到心目中既定的理想成绩。教师必须通过不断检查学生的练习结果来调整培训策略,并对有进步的学员及时肯定,对盲目自信的学员提醒注意。总之,实践证明,学好普通话,不能盲目地练习,必须注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普通话培训要依据“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示范性等原则[5]”,科学性即是要尊重语言学习的特点;针对性即是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培训,并无一定绝对的模式;而实用性是要注意到普通话学习以应用为最终目标;示范性是培训教师必须能够做出明确贴切的示范,便于学生模仿。

作者:夏海单位: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