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应用文 >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彩4篇)正文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彩4篇)》

时间: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文坛的稀世瑰宝。作者曹雪芹通过撰写《红楼梦》来反射自己的人生遭遇,每字每句着实令人回味无穷。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红楼梦读书笔记(精彩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1

人们最记得的人,莫过于林黛玉了。因为在众多人眼里她是性格最单一的人,人们只认为她很爱哭,心事很重,很刁蛮,很爱吃醋。但人们错了,殊不知她是最爱笑,也是最想笑的人。她经常和姐妹们开玩笑,逗得大家笑得肚疼。可无奈,在荣国府中她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都是些外姓亲戚,只将她放在眼里嘴上,从不放在心里。好点的嘴上好表现的刁蛮一些以防别人不欺负她。试问如果你在别人家呆着是否得处处细心翼翼,不说的太远,就连在姑姑家不照样也得细心翼翼吗如果你一个人在没有亲人的外姓亲戚家,看到别人在亲人怀里撒娇,不也得哭泣半天么而宝玉和黛玉的情缘也真应了“一个阆苑仙芭,一个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嘘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即使最终贾母为了宝玉的未来,宁可牺牲黛玉,显出了黛玉临死都无依无靠。

那边不懂人情事故的宝玉在举新婚礼,人们齐聚一堂,热闹非凡。那边多愁善感的黛玉在一个人寂寞的等待死亡。这段乱世情缘也就此结束了。断送了宝玉和黛玉的一生。要说黛玉不在乎,又怎会因宝玉而死。要说宝玉不在乎,又怎会出家了尘缘其实,在好多人眼里,宝玉天真,不懂什么是爱。黛玉顽固,不承认她的爱。但既是如此。宝玉为何会在被骗婚后宁死不屈,期望人们能把他和黛玉两个快死的人放在一齐,可他并不明白黛玉已因他而死。这其中的丝丝缕缕,又怎说得清!

这大观园就像社会一样,有各种人,而巧姐是最终一个活下来的人,凤姐也遭到了报应。大观园也走向败落,最终家破人亡,这场梦就如同过眼烟云在悲痛与家破人亡中结束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2

从文学方面,大凡在研究文学时无非就是从故事情节和语言上进行分析的,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和其他古典小说有很大不同,象《三国演义》很多小说都是假托某朝某代的历史,或从历史挑出某段写成演义,要不就是写逸事传闻,而《红楼梦》则是地地道道的创作。

曹雪芹巧妙周密的的构思使整个情节引人入胜,而且富有逻辑性。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以贾府这个污秽的环境为基垫,写出了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大观园,大观园中的人们唾弃世俗的黑暗面,洁身自好。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浑浊,另一方面又影射很多美好的事物。

最值得剖析的就是宝玉失玉变疯的那一回,作者用“玉”来影射“欲”,宝玉变疯癫其实质就是以宝玉为中心的贾家上上下下全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了,在荒淫的贾府,很多人都心怀自己的欲望,都在算计着,打着自己的算盘,选取贾宝玉和王熙凤两个典型人物意在通过个别反映整体表示整个贾府都在那种状态下,不能自拔。这种巧妙的构思值得我们学习。

在人物的设计上,曹雪芹发挥了他的创作天赋,将一个个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丰满而栩栩如生,八面玲珑的凤姐,心思细腻的黛玉,轻视作官的宝玉,圆滑聪慧的宝钗,才华横溢的探春,等等。

曹雪芹赋予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血液,使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林黛玉不仅长相出众,而且文才与口才极好,她孤高自许,心灵纯真,不善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语投向庸俗和虚伪。

宝钗曾这样描述她:“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识字,不过一概是世俗取笑,惟有颦儿这促狭嘴,用春秋的法子将世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较出来,就一句是一句了”。相比起来薛宝钗罕言少语,端庄自重,城府很深,守礼教,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唐诗宋词无所不通,凡书上提到的草木之名也无所不晓,三言两语,侃侃而谈无不鞭辟入里。

贾宝玉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他对权势漠不关心,对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很反感,因为从小就在女儿国长大,受了女孩的影响,发展的叛逆的性格,对贵族生活厌弃,看不起做官,懒于士大夫的交往,与出身贫寒的人来往密切,对繁华热闹表现的也很淡漠,所有的理想全在女孩子身上,所以被称为“不孝的***”,“混事魔王”。另外晴雯的直率和急性子,为了全府上下尽心尽力也被很多人喜欢着。

最后要分析的就是作品的语言,选取诗词来研究。《红楼梦》中的诗词可以分三类,有一类是预先介绍人物的诗词,也就是对人物用诗词来说,这一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开头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其中介绍最重要的两位女性,林黛玉和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停机德”说的是薛宝钗,因为宝钗在做人方面表现的非常有修养。

“泳絮才”是说林黛玉过人的才华,“玉带林中挂”是说林黛玉,在这里作者用了谐音,“带”谐音成“黛”,“金簪雪里埋”中的“金簪”就是宝钗,前一句写宝钗的性格,黛玉的才华,后一句写玉带在林中挂着,金簪在雪中被埋,说出了两人的命运。《红楼梦》还有一类诗词是这些女孩子们写的诗,菊花开时写菊,春天柳絮飞时写柳絮,在这一点上曹雪芹展示了他各种各样的才华,用了各种写作技巧,前面他用谐音概括金陵十二钗的一生。

这里他作为一个男性,要设身处地的为那些小说中的人物考虑,每个人的性格,遭遇,生平都必须想到。然后按照她们不同的个性为她们写出风格迥异的诗,实在不是很容易能作到的,《红楼梦》里真正好的诗词是曹雪芹借着对小说的预言,写出作者内心的一份真正的感情,既是小说里面的诗词,也是对人生的感悟。

可这些诗词和刚才的诗词不一样,这是作者内心的感受,表现了作者真正写这小说的内心感情,他内心真正的动机,所以他不但写了那首诗“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如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请谁记去做奇传”这是贾宝玉的悲剧,书名有是《石头记》,又是石头的悲剧。

他最后还为石头记提了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从表面看是荒唐言,但真正的里面是“一把辛酸泪”,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悲哀与苦难的体会,这样反映人生哲理的经典之作还有很多,如《好了歌》《枉凝眉》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浮生着荒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贾府最终走向衰败,红楼中的人们也终于明白奢靡浮华只是一场梦,一切权势和金钱到头来都是一场空,这个悲剧写的很深刻,贾府这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败落以及众多可爱女子的遭遇组成了社会,时代,人生的悲剧,它深刻的反映了封建末世时代特征:旧社会制度,旧势力终将走向灭亡。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3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日正是端午节,蒲艾暨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宝玉见宝钗淡淡的,也不和他说话,自知是昨儿的原故。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彩,也只当是金钏儿昨日之事,他没好意思的,越发不理他。林黛玉见宝玉懒懒的,也只当他是因为得罪了宝钗的原故,心中不自在,形容也就懒懒的。凤姐儿昨日晚间王夫人就告诉了他宝玉金钏之事,知道王夫人不自在,自己如何敢说笑,也就随了王夫人的气色行事,更觉淡淡的。贾迎春姊妹见众人无意思,也都无意思了。因此,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

以前看到这段文字,很是觉得奇怪,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总在想贾府的端午节不该过得这样冷淡。你想民间的节气除了春节以外,端午、中秋就是最重要的节气了。要说贾府不重视端午节吧,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你看,二十四回,也就是饯花节前的四月间吧,王熙凤就开始收集贾芸的麝香、冰片。二十八回元春又恩赐贾府大小老少一干端午节的礼品。为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还特地安排从五月初一开始接连三天在清虚观打醮,实际就是热闹热闹。想来到了端午节这天,不知贾府要热闹到什么程度啊!你看贾府的春节就不用说了,什么除夕夜、元宵节中秋节哪一次不是热闹非凡,又是唱戏,又是喝酒说笑听书的。就是宝玉、凤姐、宝钗的生日,大家也都是喜气洋洋激情万丈的,更不用说贾母生日的排场和气势了。然而为何独独这个端午节,前期都搞得那样热闹,反而到了正期却如此的冷淡?太奇怪了,太不可思议了!

后来通过认真的看书、思索和分析,终于感觉到了这冷淡的玄机与奥秘之所在。原来,在端午节前,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最关键的一事,就是元春赐端午节礼物时,单独把宝玉和宝钗的礼物赐成一样,而黛玉的礼物却和三春的一样,降低了一个层次,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为宝玉宝钗赐婚。这就引起了贾府内的当事人和相关人的极大震动。当然王夫人和薛姨妈两姊妹肯定是欣喜若狂的就不用说了,宝钗虽然“羞笼”着红麝串四处招摇显摆也不忙去说她,黛玉、凤姐的酸苦麻辣我们也暂且不表,只说这当中就惹恼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人是谁?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为什么贾母要恼?贾母对宝玉的婚姻人选一直是看中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的,而且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这大孙女皇帝娘娘的意向赐婚一出现,这不就没林黛玉什么事了?贾母的前期努力不也就付之东流了?贾母如何不恼?如何咽得下这口气?贾母虽然恼,虽然不赞成、不认同对宝玉宝钗的意向赐婚,但她不会象一般人那样去吵去闹来表示反对和发泄自己的不满,那也太丢自己的身份了。她凭在贾府中的威望地位和自己的智慧,很艺术的来消除化解意向赐婚的影响。怎样化解呢?她采取了三大措施,艺术化地知会了三方面的相关人:一是知会元春,二是知会薛家母女,三是知会王夫人。我们来看贾母是用什么办法来知会这些人的。

知会元春:贾母得知元春赐了宝玉宝钗一样的东西以后,叫宝玉“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她要让元春知道,“一个”的意思,就是不能成双,让元春知趣。知会薛家母女,这是重点:贾母利用清虚观打醮这个项目,号召全家人都到清虚观去看戏。王夫人拒绝了,理由是“元春有人要来”。贾母没管她,但专门邀请了薛家母女俩。你家打醮做法事关人家薛家有何相干?照理也可不去,宝钗最初也说不去的,但是贾母邀请,不去也不好处。况且按贾母的说法是去乐,当然就是看戏了。看的什么戏?薛家母女做梦也没想到,看的是戏中戏――贾母演的戏!贾母在清虚观导演了两出戏,第一出叫《张道士提亲记》,第二出叫《通灵引来金麒麟》。

第一出戏很有趣:男角主人翁张道士在大庭广众下对女角主人翁贾母说:“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个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的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说去。”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我认为,这段提亲之说就是贾母与张道士事前商量好了而在薛家母女面前演的双簧。第一,提亲的场合首先不对劲,提亲一般都是先私下窃语,哪有在大庭广众下提亲的?而且还当着当事人贾宝玉的面,在那的时代,真是不可思议;第二,张道士说的那位小姐实际上就是影射的薛宝钗,你看宝钗也刚好十五岁,也是聪明智慧,模样也好,根基家当也配得过宝玉;第三,贾母听张道士一说完,马上一口回绝了,再没问问那家小姐的具体情况。为了掩饰回绝的唐突,才说了后面的那些话。第四,通过这样的提亲对话,意在让薛家母女明白,宝玉的婚姻是我贾母说了才能算数的,我不同意你家宝钗和宝玉成婚,从而间接否定了元春的赐婚意向。宝钗是冰雪聪明,一踩十二头翘的人,肯定懂得贾母的用意。我想此刻的薛家母女,心中一定是五味坛子都打倒了。

第二出戏更精彩:张道士用了一个盘子作道具,把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盘子端出去让人观赏,又用盘子端回来一堆珍宝玩意儿。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外面人多手杂,如没有预先安排好,贾母能让他端出去冒风险吗?在那堆东西里,贾母看到其他东西都没说什么,唯独一看见金麒麟,就说:“这东西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特有意思的是,这时众多的观众演员纷纷抢了上来表演(不过,他们也是有感而发的)。宝钗首先抢答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刚说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马上紧跟道:“他这么往我们家里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一针见血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刻薄的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过头装作没听见。细细看看这段,再品品这味儿,你说精彩不精彩?

在这出戏里,宝钗是被装进去了的演员。贾母怎么可能不知道湘云有个金麒麟嘛?只是那么故意一问,宝钗就上当了。我估计这时贾母正在心里说:我家早就有个带金麒麟的女孩,都还没说配不配的话,你个带锁的就配?就是金玉良缘?宝玉的话也打击人:湘云在我家住那么久,我也没看见他的金麒麟,言下之意,对你的金锁,我也视而不见;探春口直,“宝姐姐有心”,一下就点到了宝钗的五寸子,这已经很让宝钗不堪了,再加上林黛玉的话更刻薄,我想宝钗此刻已是坐如针锥,无地自容了。但又不敢走,只好头车一边装聋作哑了。宝钗是这样,薛姨妈在一傍难道又好受吗?在这两出贾母导演的戏中,没见到老薛婆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估计她最大的感受就是:今天真不该来,遭贾母带到深沟里去了。我也相信她很快就会把这种感受传递给王夫人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4

没有《三国演义》的战火连天;也没有《水浒传》的荡气回肠;更没有《西游记》中的奇异荒诞,但《红楼梦》却以那深刻丰富的美与丑之间复杂的相生相克的矛盾铸造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是曹雪芹,续作是高鹗。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红楼梦》之中最为经典的要数的文章是《葬花词》,它是想林黛玉一类女性的哀音代表,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的代表作。它与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是并重的。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由作者特意地强调得,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最后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以花落来比喻黛玉的死,以人亡来比喻宝玉的出家,意境之高非凡人所能深深体会的。

黛玉是忧愁的,这也为词的诞生奠下了基础,词中消极颓伤的情绪是不容忽视的。她的身体,她的地位,她的遭遇都足以促成她面对花谢春将去时的自悲自怜。

“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词中袒露无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浓知是谁?”《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面对花落,她想到了自己离开后的情景而无法释怀,尽然泪下。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她带着她的苦甜离开人世,她的甜是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她的苦是对封建社会的愤概和无奈。林黛玉与常人不同,她是灵魂人物,她追求自由,清高孤傲、孤芳自赏,俨如寒冬中的艳梅。

她的自然,浪漫,在这儿体现的淋漓尽致,是红楼梦中最美的体现。她的诗情、感情、爱都表现在这词中。在这寂寞的社会,一个人读着红楼梦与葬花词,倘若能领略到黛玉的情与爱,定可以悟道当中的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