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行为习惯的手抄报资料优秀6篇正文

《行为习惯的手抄报资料优秀6篇》

时间: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

行为习惯的养成 1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看得出来,古今教育家、学者们非常重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素质的体现。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我们的校园内,走道上有时能见到与我们校园极不和谐的废纸,包装袋,饮料瓶等。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打扫,扔了又何妨,这一切不但让打扫卫生的同学们叫苦不迭,更严重地破坏了校园的环境卫生;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用小刀刻桌面的`现象也不少。就比如学校的图书室的课桌,桌套上,很难再找到一块干净的角落。谁不想要一个洁净的校园?谁不想在一个充满着文明的环境里学习?我们学校的环境还不错,这是因为清洁工的辛勤工作才换来的。当然同学们也有功劳。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了首位,却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是从本质上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良好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会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整个学校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是良好的,有序的。 培根有句名言:“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确,一个人的文明素质真的很重要。它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做文明之人,懂礼貌,明事理,会用文明语,能做文明事。 文明是风,吹起你心中的荡荡涟漪;文明是雨,滋润你干涸的心田;文明是船,飘荡在生命的长河;文明是路,引领着你走向未来。 文明是一种素质,是每个人都必须做到的。大家需要讲文明,懂礼貌。看见纸屑弯一下腰,遇见老师问一声好……我相信,和谐的气氛会充满着我们的校园,文明的环境会伴随着我们每一天。

行为习惯如何培养 2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家长在教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对生活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的模仿。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生动教材。所以父母具有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主要前提。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教育子女最好的典范。做父母的在日常行为中要处处小心谨慎,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孩子,感染孩子。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教育孩子尊敬长辈,父母首先要尊重老人,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感化。使孩子学会从小就尊重别人。

(二)养成自觉、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古语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曾使我体会颇多,细细想来别有一番寓义。专家研究观察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阶段,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为有益。

(三)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习惯,克服“骄、娇”二气。

无论在学习、生活中都应该克服孩子的骄气和娇气。学习成绩好不能沾沾自喜,要懂得谦虚,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地完善自我。生活中要注意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克服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极力反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让她从小懂得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逐步适应环境,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为今后的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培养诚信,要做事必先做人的道理。

诚实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尤显重要,所谓“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道理等等无不体现出诚信两字的重要性。就因现在的坑蒙骗不少见,作为家长更要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树立一面诚实守信的旗帜。从小让她认识到要想做事必先做人,讲话做事必定要言行一致,任何谎言都是不应该,而且应得到严厉地批评指正。

行为习惯如何养成 3

让孩子有礼貌地对待亲戚朋友

父母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就应该学会礼貌地对待他人。让孩子礼貌地称呼他人,学会说谢谢,牢记对不起,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以为自己得到的是应该的,自己做了的永远是对的,让孩子明白对错和是非观念,这对以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让孩子学会去担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成年人都会犯错,何况是小孩,犯错是避免不了的,犯错时不可避免的,但犯了错一定要认识到错误,并努力去改正,这才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后,应该告诉他错了,并且给孩子一个改错的机会,比如,小孩故意将饭菜倒在桌子上,大人应该告诉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是不允许的,同时让他自己把倒掉的饭菜处理掉。当然这样做了后,在以后他就不会在做类似的事情了。

莫因恶小而为之

还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去别人家回来时拿了一件小东西,回来后,这个小孩把拿来的东西拿给的母亲看,孩子母亲看了后,非但没有批评他,对他还表示鼓励,认为自己的小孩能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教育别人,首先是自己应该做好。只有自己做好了,教育的效果会更加的良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孩子。给孩子阳光般的环境。比如,我们教育孩子说不要乱扔垃圾,但我们当着孩子的面乱扔垃圾,我们教育孩子要爱惜粮食,可我们经常将剩菜剩饭倒掉,我们说要孝敬老人,可我们经常对父母恶言相向,如此这般,我们在孩子的心中是什么样子,怎么能让孩子对我们说的话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够指望一个孩子做到呢。

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倘若缺失了这些因素,人的其他部分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由此可见,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而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而开展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有时还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专门的时间,习惯与责任的教育才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学校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我们所说的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行为习惯如何养成 4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和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这里,家长什么样,坚持什么原则,交出来的孩子当然也都一样当然不只是家长。孩子经常接触的其他人也一样。

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

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都是一种表扬。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把幼儿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如孩子的课堂常规不好,在课上坐不住,不注意听讲,家长可以配合老师,让孩子每天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静静地坐10分钟,练习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课堂常规表现。然后家长和孩子交流,及时肯定孩子坐得很好,要求孩子每天上课时就要这样集中注意力听讲。家长可配以《科学家小故事》的讲解,引导孩子学习科学家们小时候是怎样专心学习的。

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家长是被孩子模仿得最多的对象,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当然知错就改,勇于承认也一样,只要家长放得下面子,孩子的教育就好做得多了。说到这里家长们也都明白了,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放下架子是很不容易啊,不过当你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彬彬有礼,各方面都优秀的话,您就知道怎么做了。

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习惯:

1、引导孩子形成自理的意识,家长一方面要改变自身对孩子包办代替过多过细做法,扭转孩子的依赖心态;另一方面,要培养和强化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从上小学开始就慢慢学会自己管理好自己,同时,在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坚持自己穿衣、叠被、整理学习用品等,这样天长日久孩子的自理意识就会不断加强,自理习惯也会在自理能力的提高中逐步形成。

2、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好的习惯与较强的时间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习惯的同时,必须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家庭作息时间表,督促孩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到校上课、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使孩子逐步学会在时间的制约下调整自己的行为。

3、帮助孩子掌握家庭学习的几个环节,孩子回家后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初,孩子并不知道在家如何学习,这就需要家长的精心培养。家长要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四个环节;即复习、作业、检查、预习。复习就是把当天所学的知识重新过目一遍,找出重点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然后把写完的作业仔细检查一遍;最后,把下堂课要学的知识预习一遍,对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字典来掌握,对不懂的问题做上标记,以便下堂课上注意听老师讲解。为了帮助孩子掌握这四个环节,开始时,家长必须同孩子一起一步一步地进行。在孩子熟悉并掌握了复习、作业、检查、预习的方法后,家长要经常对孩子行为进行督促和指导,使其逐步形成稳固的习惯,据有关研究表明,低年级小学生一旦形成“复习、作业、检查、预习”这样一个家庭学习的习惯模式,不仅会促进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4、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要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家长本身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所以,家长应在平时要注意以好的言行影响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井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做好。这样,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学到家长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优良品质和好的习惯。

行为习惯如何培养 5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

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

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的养成: 6

小学生,爱学习,养成习惯终受益;

早晨起,不懒睡,背着书包上学去;

见同学,问声好,讲究礼貌要做到;

见老师,行个礼,尊师重教讲礼仪

课堂上,专心听,基础打牢成绩好;

勤思考,善动脑,积极发言更重要;

不唯书,不唯上,超越文本当自强;

做笔记,细整理,积少成多能进步;

写作业,用心记,炼就本领比高低;

课堂外,多自习,博览群书采信息;

天文晓,地理知,人见人爱有志气;

好习惯,我第一,健康向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