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送友人》全诗意思及赏析通用26篇正文

《《送友人》全诗意思及赏析通用26篇》

时间:

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不舍的情感,

赠汪伦 1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贺宾客归越 2

[唐] 李白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点评 3

这是一首情深意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描写了李白和朋友策马辞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告别地点。诗人将朋友送至城外,两人并肩缓辔,不忍分别。遥望远处,外城的北面横亘着翠绿的山峦,波光荡漾的流水 环绕城东。在这两句诗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就写出了对仗工整的对偶句。“青”、“白”相间,色彩鲜明。一个“横”字将青山的 静姿勾勒得极其生动,而一个“绕”字则描绘出了白水的动态。诗人的笔墨潇洒自如,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寥廓清晰的秀美图画。

颔联“此地 此地一别,朋友就像那蓬草一样随风飘远,不知飘到何处!这两句诗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打动人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四处漂泊的关怀之情。

尾联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情意更加深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手”,只是一个分别时的动作,至于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诗人没有直接表 达出来,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情景。诗人化用古典诗句,用了一个“班”字,写出了新意,将缱绻情谊表达出来,可以说是笔法精湛。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诗中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互相映衬,色彩绚丽。班马长鸣,形象新鲜生动。自然美和人情美 完美统一起来,可以说是气韵灵动。本诗节奏明快,虽是离别诗,却没有一味表达伤感,而是在乐观中让读者体味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这也是李白送别诗 历来为人称道之处。

韵译】: 4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送友人》全诗意思及赏析 5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作品《送友人》。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作品原文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词句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作品韵译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作品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3]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 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送友人》全诗翻译赏析 6

李白《送友人》全诗翻译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②白水:明净的水 。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为别:分别。

④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又称“飞莲”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征:远征,远行。

⑤浮云:飘动的云。

⑥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⑦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现在。

⑧萧萧:马的嘶叫声。

⑨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开,分别。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韵译】: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的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点评】:一

这是一首情深意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描写了李白和朋友策马辞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告别地点。诗人将朋友送至城外,两人并肩缓辔,不忍分别。遥望远处,外城的`北面横亘着翠绿的山峦,波光荡漾的流水 环绕城东。在这两句诗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就写出了对仗工整的对偶句。“青”、“白”相间,色彩鲜明。一个“横”字将青山的 静姿勾勒得极其生动,而一个“绕”字则描绘出了白水的动态。诗人的笔墨潇洒自如,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寥廓清晰的秀美图画。

颔联“此地 此地一别,朋友就像那蓬草一样随风飘远,不知飘到何处!这两句诗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打动人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四处漂泊的关怀之情。

尾联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情意更加深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手”,只是一个分别时的动作,至于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诗人没有直接表 达出来,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情景。诗人化用古典诗句,用了一个“班”字,写出了新意,将缱绻情谊表达出来,可以说是笔法精湛。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诗中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互相映衬,色彩绚丽。班马长鸣,形象新鲜生动。自然美和人情美 完美统一起来,可以说是气韵灵动。本诗节奏明快,虽是离别诗,却没有一味表达伤感,而是在乐观中让读者体味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这也是李白送别诗 历来为人称道之处。

【点评】:二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 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 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 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 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 “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 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 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 “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 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 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李白《送友人》阅读答案 7

李白《送友人》阅读答案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横”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副寥廓秀丽的图景。

2 颈联用了什么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偶,情景交融。天空的'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缓缓西沉,似乎不忍离去,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尾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好处?

化用古典诗句,着一“班”字,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

6、诗中的“孤蓬”喻指。(2分)

7、以下哪一个情景,可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来抒发你的情感?(2分)

A、放学途中,你与昔日的小学同桌偶遇。

B、班长告诉你,他只能回原籍参加中考。

C、语文老师说,他下学期将去云南支教。

D、你到机场去送外公外婆去欧洲四国旅游。

参考答案:

6.(2分)远行的朋友(只写“友人”、“朋友”得1分) 7.(2分)B

6、诗中用“ ”、 “ ”喻指远行的朋友。(2分)

7、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是( )(2分)

A、首联“横”字勾勒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

B、颔联紧扣题目,表达出对友人漂泊生涯的关切与不舍。

C、颔联以“浮云”、“落日”作比,写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D、尾联用“班马鸣”直接抒发了诗人不忍离别的情感。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这就是生活》阅读答案

2.《放大你的优点》阅读答案

3.高山流水 阅读答案

4.《知耻》阅读答案

5.《多疑症》阅读答案

6.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阅读答案

7.《欣赏是一种善良》阅读答案

8.《树下》阅读答案

9.《心灾》阅读答案

箜篌谣 8

[唐] 李白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贵贱结交心不移,

唯有严陵及光武。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点评 9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 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 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 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 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 “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 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 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 “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 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 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李白《送友人》原文翻译赏析 10

李白《送友人》原文翻译赏析

【写作背景】:一说:李白名诗《送友人》之“友人”为谁,学界至今不得其解。从种种资料来看,“友人”实为范崇凯。范崇凯是唐玄宗开元四年状元,后应诏作《花萼楼赋》,为天下第一。李白此诗,盖是他15岁时在蜀中送别范崇凯赴长安赶考前之作。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今传范崇凯所作的《花萼楼赋》并《序》,并非范氏所为,而是高盖之作。此说较可信,李白在蜀中十年,与当时名动天下的范崇凯交往甚厚,且第一、二句描写与内江县城地貌相似。

另一说:作者送友人,送客地点多在城东尧祠一带,此地是水陆通衢,交通要冲,又多酒肆,便于宴饮饯别,加之景色宜人,易发诗兴。《送友人》亦写在尧祠前泗水边的石门路上。北望二十公里处九仙山嶂列,合“青山横北郭”。泗水从曲阜向西流来,入兖州境即转向南,又朝西南流,是谓“白水绕东城。”

【原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②。

此地一③为别④,孤蓬⑤万里征⑥。

浮云⑦游子⑧意,落日故人⑨情。

挥手自兹去⑩,萧萧⑾班马⑿鸣。

【注释】:

①郭:外城。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②白水:明净的水。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

④为别:作别。

⑤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又称“飞莲”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

⑥征:远征,远行。

⑦浮云:飘动的。云。

⑧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⑨老朋友

⑩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现在。

⑾萧萧:马的嘶叫声。

⑿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开,分别。《说文》“班:分瑞玉,从珏(jué)刀。”这是个会意字,刀置两玉之间,故为“分瑞玉”。引申有“分离”“赐予”等义,诗中指“离别”,故《左传》有“班马”一词。’王琦注李白此诗说:“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

【翻译】: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翻译二】: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作。但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青山绿水间,作者与友人并肩而行,情意绵绵。这次一分别,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万里飘零,再见不知何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浮云与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末句“萧萧班马鸣”更增添了别时的惆怅,全诗声色俱佳,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虽感伤别离,却不使人灰心、颓废。

【赏析一】: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

【赏析二】: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李白《送友人》翻译赏析 11

李白《送友人》翻译赏析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简析: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 “此地 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名家评价:

仇兆鳌:“太白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

朱谏《李诗选注》:“句法清新,出于天授。唐人之为短律,率多雕琢,白自脑中流出,不求巧而自巧,非唐人所能及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三、四流走,竟亦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须整齐。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意。”

凌宏宪《唐诗广选》:蒋春甫曰:不如此接,便无生气(“此地”二句下)。

吴烻《唐诗直解》:评:不刻不浅,自是爽词。

《唐风怀》:质公曰:倏忽万里,念此黯然销魂。

《唐诗归折衷》:唐云:起极弘远(首二句下)。唐云:接得轻便(“此地”二句下)。唐云:结更凄楚(末二句下)。吴敬夫云:深情婉转,老致纷披,便可与老杜“带甲满天地”同读。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前解叙送别之地,后解言送友之情。

屈复《唐诗成法》:“青山”、“白水”,先写送别之地,如此佳景为“孤篷万里”对照。“此地”紧接上二句,“一别”,送者、去者合写。五、六又分写。“自兹”二字,人、地总结。八止写“马鸣”,黯然销魂,见于言外。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首联整齐,承则流走,而下联健劲,结有萧散之致。大匠运斤,自成规矩。

施重光《唐诗近体》:每句整齐。结得洒脱,悠然不尽。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青莲五律无一首不意在笔先,扫尽人千百言,破空而下。

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五、六澹荡凄远,胜多多语。

送友人入蜀 12

[唐]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送友人李白赏析阅读答案 13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李白的名作之一,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难以考证,有说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所作,也有说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其原文如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字词解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为别:分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一作“斑”。

送友人原文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郭的背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东城。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游子行踪不定,就像浮云一样随风飘荡,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送友人艺术特色: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送友人主旨: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

1,“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友人李白赏析: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 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名人点评:

1,仇兆鳌:“太白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

2,朱谏《李诗选注》:“句法清新,出于天授。唐人之为短律,率多雕琢,白自脑中流出,不求巧而自巧,非唐人所能及也。”

3,沈德潜《唐诗别裁》:“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意。”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1.诗词送友人入蜀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2.李白《九日》古诗阅读的答案与赏析

3.李白《望天门山》阅读答案及诗歌赏析

4.山中问答李白阅读理解答案及赏析

5.塞下曲阅读答案李白

6.李白《清溪行》阅读练习及答案翻译

7.《春梦》阅读答案附赏析

8.《海棠》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9.曾巩《城南》阅读答案及赏析

10.李白关山月阅读理解答案

送友人古诗翻译赏析 14

送友人古诗翻译赏析

送友人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译文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赏析

这是首送别,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5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送友人》译文鉴赏及赏析 16

《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送友人》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声音词。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送友人》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 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颈联是说,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颈联写得十分工整,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尾联是说,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又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义,可谓鬼斧神工。

《送友人》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寓情于景。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友人》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送友人》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杜甫《天末怀李白》古诗阅读答案附赏析 17

杜甫《天末怀李白》古诗阅读答案附赏析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天末:天边。

君子:指李白。

憎:忌恨。

过:失误。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天末,即天边。

(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

(2)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3)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阅读练习二

(1)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其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3.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

4.古人讲究炼字,� 一憎一喜,前后两句形成对比,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这不但表明自己的对友人李白处境的同情,而且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2)①对李白的无比思念(怀念)。②对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③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

(3)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4)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阅读练习三:

(1)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2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3)� 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苍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 2).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3) 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的诗号称诗史。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赏析】

《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抒情名诗。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这首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诗因秋风感兴,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言浅情深,意象悠远。接着以无边揣想之辞,代人着想,可见怀之深远。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这又足可见出诗人想念之殷切。由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由于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

李白《送友人》译文鉴赏及赏析 18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 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象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它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忽又翻出题旨: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

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曾被前人推崇为“五律正宗”(《唐宋诗醇》卷一)。诗的中间两联对仗非常精工严整,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可乐,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实现主旨,更富有韵味。清人赵翼曾指出李白所写的五律,“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瓯北诗话》卷一)。这一评语很精确,正好道出了这首五律在对偶上的艺术特点。

李白古诗《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19

李白古诗《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

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答案: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3分)

(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案: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3、 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14、 怎样理解“此地

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6、尾句“斑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送友人 李白

【韵译】: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这是一首情深意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描写了李白和朋友策马辞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告别地点。诗人将朋友送至城外,两人并肩缓辔,不忍分别。遥望远处,外城的北面横亘着翠绿的山峦,波光荡漾的流水环绕城东。在这两句诗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就写出了对仗工整的对偶句。“青”、“白”相间,色彩鲜明。一个“横”字将青山的静姿勾勒得极其生动,而一个“绕”字则描绘出了白水的动态。诗人的笔墨潇洒自如,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寥廓清晰的秀美图画。

颔联“此地 此地一别,朋友就像那蓬草一样随风飘远,不知飘到何处!这两句诗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打动人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四处漂泊的关怀之情。

尾联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情意更加深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手”,只是一个分别时的动作,至于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情景。诗人化用古典诗句,用了一个“班”字,写出了新意,将缱绻情谊表达出来,可以说是笔法精湛。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诗中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互相映衬,色彩绚丽。班马长鸣,形象新鲜生动。自然美和人情美完美统一起来,可以说是气韵灵动。本诗节奏明快,虽是离别诗,却没有一味表达伤感,而是在乐观中让读者体味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这也是李白送别诗历来为人称道之处。

李白《送友人》译文鉴赏及赏析 20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1、郭:外城。北郭:即指城北。

2 、孤蓬:蓬草秋枯根断,随风飞转不定,喻游子只身飘零,行止无定。“孤”字下得凄苦。

3、 “浮云”二句:王琦曰:“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李太白全集》卷十八)

4、萧萧:马嘶鸣声。班马:离群之马。

赏析:

此诗上四叙送别之地,下四言送友之情,不事雕琢,全出自然,语浅情深,新颖别致。作者将我国羁旅离别诗所用传统语汇,如“孤蓬”、“浮云”、“游子”、“落日”、“班马”等集中于一首诗中,把这些传统语汇所包含的传统形象,聚焦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唐汝询评此诗曰:“即分离之地,而叙景以发端,念行迈之遥,而计程以兴慨。游子之意,飘若浮云;故人之情,独悲落日,行者无定居者难忘也。而挥手就道,不复能留,唯闻斑(班)马之声而已。黯然销魂之思,见于言外。”(《唐诗解》卷三十三)

李白《送友人》译文鉴赏及赏析 21

【原文赏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翻译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赏析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注解】: 22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②白水:明净的水 。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为别:分别。

④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又称“飞莲”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征:远征,远行。

⑤浮云:飘动的云。

⑥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⑦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现在。

⑧萧萧:马的嘶叫声。

⑨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开,分别。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送友人李白赏析 23

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送友人李白赏析

导读: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李白的名作之一,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难以考证,有说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所作,也有说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其原文如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字词解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为别:分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一作“斑”。

送友人原文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郭的背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东城。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游子行踪不定,就像浮云一样随风飘荡,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送友人艺术特色: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送友人主旨: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

1,“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友人李白赏析: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 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名人点评:

1,仇兆鳌:“太白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

2,朱谏《李诗选注》:“句法清新,出于天授。唐人之为短律,率多雕琢,白自脑中流出,不求巧而自巧,非唐人所能及也。”

3,沈德潜《唐诗别裁》:“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意。”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以上这篇送友人李白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赠友人其 24

[唐] 李白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

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

李白《送友人》译文鉴赏及赏析 25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离别,写景,浮云,落日

【名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出处】

唐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注】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说明】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赏析】

李白的送友诗,除了《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只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流。景物色彩明丽,毫无离别时的悲伤情调。“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浮云”对“落日”,一浮一落;“游子意”对“故人情”,一个不舍,一个情深。天空中的白云随风飘荡,任意东西,而远行的游人正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行踪不定,由不得自己的志向;远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是不忍心离开世间,而故意慢悠悠地下落,这正像诗人对朋友眷恋不舍的心情。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诗人将情感与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洁白的浮云,火红的落日,色彩鲜明,气韵生动,虽有无尽的惜别之情,仍保持一种潇洒与诗意。更多有关离别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一挥手,策马而行。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不断地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26

[唐] 李白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

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