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的由来及气候特点6篇》
立秋,更多时候是闷热,不过秋天的炎热毕竟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立秋后如逢雨水多,下一阵雨凉一阵,处暑后,暑气当已消退,确实进入秋季了。
立秋节气的特点 1
立秋节气一般天气都是比较凉爽的,在这个时候会有一些吃食,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立秋的主要习俗有:立秋节、摸秋、秋忙会、贴秋膘等。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对于耕农的人们来说,秋天意味着一整年的收获,也是好的意头的节气。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因此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立秋,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日~8月9日交节。立秋也是一个可以收获的节气,阴天开始增多,而阳气则由“长”转“收”。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不同的立秋节气日期,会有不同的天气变化。
立秋节气象征着收获,有一句谚语“秋不凉,籽不黄”,对于立秋这个节气,很多农作物这个时候会有所收获,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因此也称之为”立秋“。 “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方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清晨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在这个节气中,食物是很多的,温度也是很适宜的,给人们一种炎热的天气已经过去,这个季节也是一个适合赏风景的时期。
立秋节气的寓意和传统 2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虽然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但是因为受到“秋老虎”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
在我国,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不是在立秋节气,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立秋的意义是什么 3
立秋预示着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暑气一时难消,并且会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为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起来。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此外,秋的含义,还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
立秋有什么美好寓意 4
象征着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阳气渐收,阴气渐长。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立秋吃什么 5
1.秋桃
在浙江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秋桃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 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后白天仍然炎热,但早晚寒气将渐盛,虚弱人群要避免寒气侵体。不同于长夏属湿,入秋后燥令当时,天气干燥,靠近暑天属“温燥”、靠近冬天属“凉燥”。温燥容易“动血”,不妨吃些滋润的食品,如银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荠、芦根等,既清热又润燥。
秋属金、金主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情绪比较容易低落。专家提醒,秋天要特别注意情绪调适,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遇到伤感之事应主动排解。立秋之后起居方面最好做到早睡早起,待天气更凉爽后建议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运行、疏导肺气。
3.苹果
中医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润肺、除烦、开胃、醒酒等功用,对消化不良、气壅不通者,可榨汁服之。现代医学认为,苹果还能预防和消除疲劳,苹果中的钾能与体内过剩的钠结合,并使之排出体外。食入过量盐分时,可吃苹果来帮助排除,所以吃苹果或饮苹果汁对高血压患者有益。
健康最有利的水果。在众多的水果和蔬菜中美国人排出了对健康最有利的水果。其中苹果排名第一,因为苹果富含纤维物质,可补充人体足够的纤维质,降低心脏病发病率,还可以减肥。许多美国人把苹果作为瘦身必备,每周节食一天,这一天只吃苹果,号称“苹果日”。
4.葡萄
性味甘、酸,鲜食酸甜适口,生津止渴,开胃消食,但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食多令人腹泻。
5.西兰花
西兰花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对于提高皮肤抗损伤能力、保持肌肤弹性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6.蜂蜜
蜂蜜含有大量易被人体吸收的氨基酸、维生素及糖类,对于皮肤是绝佳的保养品,此外秋天多食用蜂蜜还可润肺去燥,从内养外。
7.海带
海带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以调节血液的酸碱度,防止皮肤过多分泌油脂。
8.藕
藕既可当水果,又可作佳肴,生啖熟食两相宜。藕不论生熟,都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生藕性寒,甘凉入胃,可消瘀凉血、清烦热、止呕渴。适用于烦渴、酒醉、咳血、吐血等症。妇女产后忌食生冷,惟独不忌藕,就是因为藕有很好的消瘀作用,故民间有“新采嫩藕胜太医”之说。熟藕,其色由白变紫,有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功效,是一种很好的食补佳品。而用藕加工制成的藕粉,既富营养,又易于消化,有养血止血、调中开胃之功效,实为老幼体虚者理想的营养佳品。
9.鱼类
鱼类尤其是深海鱼类中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可以消除损伤皮肤胶原及皮肤保湿因子的生物活性物质,防止皱纹产生,是帮助女性延缓衰老的食物之一。
立秋怎么养生 6
1、保证充足的睡眠
秋季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多休息,不要熬夜或熬夜,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白天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中午最好是午休,小睡半个小时,这也有助于缓解困倦情绪。
温馨提示:注意睡眠时间。睡眠过多也会使人感到困倦和虚弱。
2、多喝水
秋天的天气干燥,常常有一种味道。每天饮用5-6大杯开水可以满足人体一整天的用水需求。最好喝绿茶。它的提神效果远比咖啡好。
3、清淡饮食
秋天适合多吃清淡可口的食物,这样可以让人感到快乐,忘记疲劳,因为油腻的食物会在体内产生酸性物质,使人更加困倦。特别是,不要吃辛辣的食物,以防止生气。此外,暴饮暴食还会导致胃部负担和嗜睡。
4、补充碱性食品
多吃碱性食物可以中和体内的乳酸,消除疲劳,如蔬菜(芹菜、燕麦片、萝卜流苏、紫甘蓝、花椰菜、卷心菜等)以及水果、细菌、藻类和牛奶。此外,还可以多吃鱼,补充脂肪酸,补充维生素B1、B6、B12等有湿度的食物,这样可以消除慢性疲劳综合症。
5、积极健身
参加一些健身活动可以使身体在锻炼过程中兴奋、精神焕发,这对克服秋季疲劳也有好处。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后及时擦汗,适当运动。否则,过度运动会使身体更加疲劳。
6、增加感官刺激
增加感觉刺激对预防嗜睡有一定作用。例如,困倦时用冷水洗脸可以改善身体神经系统的兴奋,达到消除秋季疲劳的目的。良好的视觉刺激也有助于消除秋季嗜睡。走出房间,抬头看看湖边、海滨和山顶。即使在室内,你也可以添加一些色彩鲜艳的装饰品和鲜花,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