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优秀27篇》
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学生要刻苦读书,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1
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17题。(共10分)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③,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注】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③垆:酒家的代称。
14、用“/”给乙文画线语句断句,划两处。(2分)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15、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_____________
②手不释书_____________
③岂他人之过哉_____________
④以一骡二马_____________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1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
②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1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
17、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分)
答案:
14、答案: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一是注意文言句子中常用字词和短语结构,比如“者”“也”“……者也”之后要停顿;“则”“乃”之前一般要停顿。二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判断停顿。三是了解句子的成分,主谓之间要停顿,长句子中谓语与宾语之间要停顿。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的意思是“如果和自己平时知道的不同”,是第一层意思;“发书详正”的意思是“(就)翻开书详细地订正”,是第二层意思;“必无所疑乃已”的意思是“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是第三层意思。根据句子的含意断句: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15、答案:给予,赠送放下难道用
解析: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①“遗”是“给予,赠送”的意思。②根据成语“爱不释手”可知“释”是“放下”的意思。③联系《富贵不能淫》中的“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可知“岂”是“难道”的意思。④联系《狼》中的“以刀劈狼首”以及句子意思,可知句中的“以”解释为“用”。
16、答案:①他们如果还有学业不精通、品德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
②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①句中的“卑”解释为“低下”,“非”要翻译成“不是”,“专”解释为“专一”。注意语气词“耳”要翻译出来。②句中的“若”解释为“好像”,“颠坠”解释为“摔落”。
【参考译文】
【乙】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遇到边塞岗亭,就叫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对坐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如果和自己平时知道的不同,就翻开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地背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它们的注释文。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勤奋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17、答案:我们青少年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学习时,要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不能心有杂念,也不能和别人在生活方面攀比。这样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解析:本题考查感悟启示。甲文通过自已求学时的处境跟现在的学生学习条件的对比,劝诫马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乙文“自少至老手不释书”说明顾炎武读书勤奋;“咨其风土……必无所疑乃已”说明顾炎武治学严谨;“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说明顾炎武读书非常专注。甲乙两文内容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 2
1、对于求学生涯有相当细致、生动、简洁的描述。走笔利落,文字平易,用心殷切,令人动容。
2、卒章显志。开笔以后写了一大片回忆,最后数行,才落笔主旨——“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异乎一般赠序的写法。显得特别实在,不绕弯子,省却了许多过渡的话。
3、要点:一是“嗜学”,“中有足乐”。二是“勤且艰”,变得可以忍受。三是关键是“心专”,“用心”。四是求学心切,竟至于忍辱负重。一切都可以忍受。
4、劝学,说教,但并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以现身说法的方式,以自己求学经历来打动人心。
5、当然早就学过,然而对这篇文章始终没有很多印象,没有留下什么好的印象,也许是有点不喜欢文章说教气——有点忆苦思甜的。味道。然而现在一读,却觉得还挺好。也许现在知道观其大者、略观大意了。原先只知道寻章觅句,而遗落要旨。
6、文字质实,没有玩什么花腔,而有“正心诚意”之风。但我反对拿那些艰苦的学习环境来说事,来教训人。本来作者是通过自然感化的方式来写作的,并不刻意要教训人。而是循循善诱的方式,并无高高在上之姿态。
送东阳马生序 阅读附答案 3
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⑵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词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 )
②走送之( )
③无从致书以观( )
④未尝稍降辞色( )
2、找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A、当余之从师也
B、走送之
C、弗之怠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⑴段哪几个事例表现了我读书刻苦?(举两例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热水 ②跑 ③得到 ④脸色
2、D
3、略。
4、⑴亲手抄写 ⑵天冷,手冻僵了,不敢懈怠 ⑶不敢稍逾约(事例很多,只写两个就可以)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4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小题1】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将士注坡跳壕(督促) B.援疑质理(引述)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夹杂) D.右备容臭(臭味)
【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征于色,发于声 B.同舍生皆被绮绣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D.四支僵劲不能动
【小题3】对选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讲述了幼年读书求学的艰辛和用心之诚恳专一,也为下文与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做了铺垫。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表现了作者诚实守信的性格特点。C.选文采用了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来记叙往事,现身说法,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悟,很有说服力。 D.选文表现了作者刻苦好学、严于律己的品质,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有时遇到他发脾气,我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就再去请教。(4分)
(2)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2分)
解析【小题1】D中应是“香味”。
【小题1】B中“被”通“披”;C中“得”通“德”D中“支”通“肢”。
【小题1】抒情表达方式不够合理。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5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
B.既加冠(既然)
C.礼愈至(周到)
D.俟其欣悦(等待)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3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3】文章从哪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案
【小题1】B已经
【小题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小题3】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CD三个选项的词语解释都是正确的,只有B选项有误,B选项 既加冠中既不是既然的意思,而是已经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平时考生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以者口体之奉不若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分析题干的要求,确定筛选信息的标准和方向,然后采取排除法,排除不符合题意的句子,确定答案。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考生此题答对意思,语言简洁即可得满分,若是语言不够简洁,是要扣分的。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启示 6
1、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
2、应当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应当恭敬,谦虚。
3、因从宋濂身上学习他的勤奋刻苦,求教谦虚、诚恳,尊敬老师的品质。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7
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小题1】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录 毕 走 送 之 不 敢 稍 逾 约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弗之怠 ( )
(3)宋濂尝与客饮 ( )(4)间问群臣臧否 (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小题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2分)
答案
【小题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共2分。每对一处得1分)
【小题1】(1)爱好(2)不(3)曾经(4)善,好(共4分。每空1分)
【小题1】(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小题1】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共2分。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8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囡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谙;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入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____________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
(4)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蹭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惜;(2)请教;(3)腰佩,这里用作动词;(4)通“肢”,肢体。
2.(1)我站在旁边等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穹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
3.(1)学习的刻苦;(2)从师的艰难;(3)求学的艰苦(或:勤且艰若此)。
4.“以中有足乐音”或“余幼时即嗜学”。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 9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宋濂字 景濂 ,号潜溪, 明 初文学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 勉励后学 的文章。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学shì 叩(kòu)问 叱(chì)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 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衾(qīn) 容臭(xiù) 烨(yè) 缊(yùn)袍敝衣
三。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义。
1、走送之 (走 古义: 跑 今义: )2.日再食(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
3、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义:热水 今义: )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 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
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古义:为奔向;今义:趋向)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为借;今义:与“真”相对)
五。解释下列加点字,注意对一词多义字的积累。
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把) 以中有足乐者(以,因为) 计日以还(以,而)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动词 无冻馁之患矣(患,忧患,名词)
质:援疑质理(质,询问,动词) 非天质之卑(质,智力、天资,名词)
道: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谈,讲)
至: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 至舍(到)
六。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1、余幼即嗜学:酷爱,喜爱。 2.无从:无法。 3.致书以观:取得,这里指买到。
4、假借于藏书之家:借。5.弗之怠:否定词,不。 6.怠:懈怠,放松。
7、录毕:完。8.走送之:跑,赶快去。9.不敢稍逾约:超过。10.以是:因此。
11、既加冠:指成年。 12.益慕:更加仰慕。13.圣贤之道:学说。
14、又患无硕师:担心。 15硕师名人与游:大。 16.游:交往。 17.尝:曾经。
18、趋百里外:小跑,这里指跑。 19.先达:有德行学问而显达的先辈。
20、执经叩问:执:拿;经:经书;叩问:请教。21.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高。
22。填其室:挤满。 23.援疑:提出,引。24.质理:询问。 25.俯身:弯下。
26、倾耳以请:侧着。 27.或遇其叱咄:有时。 28.叱咄:斥责,训斥,呵责。
29、色愈恭:脸色,神情,态度。30.礼愈至:周到。 31.复:还言。
32、俟其欣悦:等到。 33.卒:最终。
34、负箧曳屣: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着。屣:鞋子。
35、穷冬:严冬。36.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 37.媵人:服役的人。38.汤:热水。
39、沃灌:浇洗。 40.寓:寄居。 41.逆旅:旅店。逆:迎。 42.衾:被子。
43、再:两次。 44.享:享受,享用。 45.绮绣:绣花的衣服,这里指华丽的衣服。
46、腰:腰里挂着。47.容臭:香袋。 48.煜然:光彩照耀的样子。
49、缊袍敝衣:缊:旧絮。敝:破旧的。 50.略无:一点也没有,毫无。
51、慕艳:羡慕,欣羡。52.奉:供给,这里指享受,享用。
七。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时指买到。) 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 时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
3、益慕圣贤之道。 (道:学说。) 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4、弗之怠。(弗:不。之:代词,指学习。“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 不敢放松学习。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游;交往。)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大师,不能与有名望的人交往。
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焉:兼词,“于之”的合音,向他。) 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在我当年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支:通“肢”。僵劲:僵硬。媵人:服役 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拥覆:围盖。久而:好久,“而”是副词词尾。和:暖和。) 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我)才暖和过来。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 同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10、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12、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13、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1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八。课文结构梳理。
第一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
第一层: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写出求学的勤和苦。
第二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出求师之难和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第二段:写从师求学的艰苦情况。
第一层:写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
第二层:叙述生活的简朴,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 “口体之奉”的情况。
第三层: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原因。
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十。课文内容理解探究。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 远道求学,备受艰苦; 艰苦的求学生活。或 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 生活难,“日再食,”穿“缊袍敝衣”。
3、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与“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7、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因为课文是赠序,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8、第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9、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十一。迁移拓展。
1、文中叙述了宋濂自己求学时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与之相似的古人读书的事例吗?(也可用成语概括)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囊萤映雪”说的是晋朝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悬梁是说西汉孙敬孙敬昼夜苦读,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时常觉,就用锥子扎大腿。(孙敬和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后就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幼年丧父,母亲郑氏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学习。欧阳修按照母亲的教导刻苦学习,终于成材。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欧阳修幼年受母教的故事)
2、根据积累,请写出几句劝学的诗句。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的《满江红》
2、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的《劝学解》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的《戒子书》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出自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劝学》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的治学名联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自民间流传的《警世贤文》中的勤奋篇
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并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
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6、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7、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8、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
9、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10、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1、《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
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12、“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2、 “ 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十二。中考链接。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你知道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吗?请解释。(4分)(4分,每空1分)
俟其欣悦 (等待) 媵人持汤沃灌 (热水)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腰白玉之环(腰佩)
2、你理解下列文言语句的意思吗?请翻译。(2分)(2分,如关键词漏译,酌情扣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我的译文: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2分)
我的概括: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2分,意同即可)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2分)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2分,意同即可)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2分)
我的看法: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分,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词多义 10
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
(1)结构助词: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指书(走送之)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
(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患:
(1)担忧,忧虑,动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4、故:
(1)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道:
(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质:
(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8、色:
(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颜色(课外)
9、而:
(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修饰:(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仓促,急速(行西逾陇卒)
(2)突然(则亡以应卒)
(3)死
(4)完毕
(5)终于
11、慕
(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2)羡慕(略无慕艳意)
12益
(1)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
(2)增加(增益其所不能)
(3)好处,益处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11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勤且艰若此。
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
(2)无从致书以观(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4)弗之怠( )
(5)走送之( )
(6)不敢稍逾约( )
(7)既加冠( )
(8)无硕师名人与游( )
(9)尝趋百里外( )
(10)门人弟子填其室( )
(11)未尝稍将辞色( )
(12)援疑质理( )
(13)或遇其叱咄( )
(14)俟其欣悦( )
(15)负箧曳屣( )
(16)持汤沃灌( )
(17)以衾拥覆( )
(18)寓逆旅主人( )
(19)腰白玉之环( )
(20)烨然若神人( )
(21)緼袍敝衣( )
(22)略无慕艳意( )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勉励,推崇,赞许
2.(1)爱好,喜爱(2)取得,买到(3)借(4)懈怠,放松(5)跑(6)超过(7)指成人(8)才学渊博的老师(9)快步走(10)充满(11)语言和脸色(12)提出;询问(13)训斥,呵责(14)等到(15)书箱;鞋(16)热水(17)被子(18)旅社(19)挂在腰间(20)光彩照耀(21)旧絮;破(22)羡慕;欣赏
3.(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4.(1)余幼时即嗜学(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6.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7.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9.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2)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11.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2.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3.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4.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5.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6.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7.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8.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9.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拓展知识: 12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一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一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1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走送之(跑)
B、援疑质理(援助)
C、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D、右备容臭(香气)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俯身倾耳以请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不以物喜
D、以塞忠谏之路也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B、未尝稍降辞色(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
C、媵人持汤沃灌(服侍的人拿着汤药喂我)
D、烨然若神人(浑身光彩照人,好像很神气的样子)
4、选出对“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送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B、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C、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送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D、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5、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勒奋学习的经历.寄寓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B、第一段重点记叙作者克服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终于能够有所收获的事情。
C、第二段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求学的艰苦,其中“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一句写出了作者家境的贫寒和借书路途的遥远与险恶。
D、“略无慕艳意”一句,表现了作者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心态。
6、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书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B、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现了夸耀自己的写作意图。
C、多用对比手法。例如把“先达德隆望尊”与“门人弟子填其室”进行对比。
D、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作者执经叩问、同舍生豪华穿戴等的描写,均细致入微。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C
6、D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要点 14
一、文学常识:作者明初文学家宋濂
二、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特别爱好。
无从致书以观:没有办法。//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约定的期限。既加冠:到了成年。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未尝稍降辞色:略微把话说得柔和一些,把脸色放温和一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sì)其欣悦:等待。
负箧(qiè)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烈风:严冬。
足肤皲裂而不知: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学舍,学校。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僵硬。媵人持汤沃灌:热水;//浇水洗。
以衾拥覆:用;被子;//蒙盖。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戴朱缨宝饰之帽:帽带。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右备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光彩耀眼的样子。缊袍敝衣处其间: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日:天天;县官,朝廷。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给予,赠送。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质: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生以乡人子谒余: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言和而色夷:平和。
三、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9、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10、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11、"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12、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五、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心得 15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没有书可令看,但他既使是文其他人借书看,还在做得到了遍观群书。相较之下我们的环境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学成那样,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环境的优越与否压根不能构成学不好的缘故。试想一下,同1个时代的人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学习环境好么,不是也学的很好?宋濂的学习环境不好,尤甚非常的恶劣,照样学的很好。更说明了学习环境不是学习好坏的借口、缘故。物品日常好又怎样,学不好也没有用。
我认为只要用心了,认真了便可令学好!
宋濂的学习的那股劲头也值得我们学习,假如我们有他一半的热情,就不是现时这点可怜的分数。
还有一点,在现时的学生之中有1个很不好的通病――盲目地追求潮流和名牌,与其他人攀比。而宋濂没有注重穿着妆扮。这是值得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效仿的。
古代书生的信条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了“金榜题名天下知”,为了为百姓做点好事,为了前程……仅有“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寒窗苦读十年,再去考取功名。现时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宋濂求学的艰辛、酸涩并非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所能全部了解的。
我们考试、学习上碰到失败、挫折的时间,总是找客观缘故, 宋濂有句话我非常欣赏“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学的好与坏都只是为了自我,我们应该为了学习而学习!
珍惜现时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在后半学期的学习里奋起直追,学出自我的水平!
重点句 16
1、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4、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讲析 17
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现分几段来谈。
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
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而“砚冰”“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
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层说的是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这是用的反衬手法。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于是,接下来的第二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这一层是写求师难。
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这是写行,同时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作者连用这样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对比就越鲜明。“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赏析 18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赏析
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勉之意是力透纸背的。全文对学之意义只字未提,仅在“非苦学无以成”上大做文章,这是因为,学习的重要,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学有所成”也是众人追求的目标。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年轻后生,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历尽千辛万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现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体现文章的主旨;同样是和颜悦色,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让人乐于领悟其中的道理。
文中有求学时自己与同学的对比,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不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艰难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实;文中还以如今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越与自己当初求学之艰苦,从衣、食、住、学等方面进行鲜明对比,着重强调,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身是否专心致志。
送东阳马生序 阅读附答案 19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四支僵劲不能动
(4)主人日再食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7、作者在文中用勤且艰为概括自己的学习生涯。那么,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三个方面的困难?请根据文意概括。(6分)
答:
8、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为什么能做到勤奋刻苦?请用文中的句子作答。(4分)
答:
参考答案
5、跑
已经
通肢
每天
6、(1)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2)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
7、无书之难 无师之难 求学之难
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20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①之供,父母岁有裘葛②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③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①廪稍:官府发给的粮食。②葛:夏天穿的衣服。③天质:天资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②黑质而白章
B.①色愈恭,礼愈至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①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②诚宜开张圣听
D.①不必若余之手录 ②若皆罢去归矣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①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C.①今诸生学于太学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①不必若余之手录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段文字均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
B.甲段文字作者叙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以此来勉励东阳马生。
C.甲、乙两段文字中作者与诸生的学习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从甲、乙两段文字来看,学习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越。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③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学习的角度,谈谈上面两段文字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A
3.A
4.(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没有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意思对即可)
5.答案要点:勤奋刻苦,克服困难,坚持不懈,虚心好问,专心致志。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21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夯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载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媵人持汤沃灌
(2)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
(2)主人日再食( )
(3)右备容臭( )
(4)温袍敝衣(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依次从_______、住、食;________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________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
5.【材料链接】
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受冻挨饿的忧患;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波劳碌之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得不到解答,探求学问而得不到收获的情况;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媵人/持汤沃灌
(2)腰/白玉之环
2.(1)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每天
(3)气味,这里指香气
(4)破
3.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行(走)衣(穿)艰苦(艰难)以中有足乐者
5.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22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完成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 臭气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5.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①到了住所(客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
②我(求学时)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意对即可)
4.B
5.示例: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23
送东阳马生序(选段)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参考答案:
15.鞋子,两顿(次),挂在腰间,羡慕。(4分,每个1分)
16.仆人拿着热水来给我浇洗,又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我才暖和过来。(3分,意对即可)
17.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分)
18.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作者当时强多了,应该好好珍惜,不与同学比吃穿,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2分,意思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 阅读附答案 24
文言文阅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媵人持汤沃灌( )
(2)四支僵劲不能动( )
2.下面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山峦为晴雪所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句子: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淡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热水(2)通“肢”
2.C
3.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
4.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作者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作者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有所成。(言之有理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25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⑵俟其欣悦( )
⑶于是遂就书 ( ) ⑷吾徒相教( )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⑵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5、⑴借⑵等待⑶于是,就⑷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 6.⑴(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⑵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 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2分。) 8.⑴具有伯乐之慧眼,⑵富有同情心,⑶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 (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⑴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⑵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⑶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分。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得分)(20xx年福建省漳州市高中自主招生四校联考语文试卷)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26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弱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客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援疑质理__________
(2)色愈恭,礼愈至____
(3)以衾拥覆__________
(4)腰白玉之环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余”幼时家贫,却能够“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从师的“艰”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引、提出
(2)周到
(3)被子
(4)腰佩。腰,用作动词。
2.(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3.“余”向藏书之家借书,并抄录;由于遵守还书时间,所以藏书之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余”;因此能够“遍观群书”。
4.从师的路途艰苦,没有鲜肥美昧的东西可以享用,没有华丽保暖的衣裳。
(意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心得 27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合上课本,我反复回味着刚读完的《送东阳马生序》,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借自己幼时“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劝告马生要好好读书,不知道马生看到这篇文章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也许和我的感受一样,震撼且有受益匪浅吧。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在当今社会,像宋濂这样抄书的精神,还有几个人有呢?我们借到一本书,大多人只是翻一翻,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尚未领悟其中的意思,便大呼读完了,实际上,自己连这本书的皮毛都没学到;只有少数人想留下这本书多多钻研,最多只会去复印,而根本不会自己去抄一遍,虽然书的内容没变,但是,古人那种求学好学的抄书精神已经改变了。
我也是这大多数人之中的一个,平时,我总是不认真看书,以为书中的知识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宋濂的故事让我醒悟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宋濂就是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难道我要让这些知识白白溜走吗?现在,我们都是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在爸爸妈妈给予的优越环境中成长。坐在明亮的台灯下,不用因担心没有书读而抄书,不用担心没有好的老师,不用在寒风中跑好几十里山路去求学……可是,我们却把这些优越的学习条件当成了挥霍的资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却不认真听课;面前摆放着一本本飘着墨香的书却不认真读;做作业时总想一天拖一天……
比起宋濂,我们这些现代有着优越环境学习的学生是多么惭愧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