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体积》评课稿【3篇】》
《圆锥体积》评课稿(精选3篇)
《圆锥体积》评课稿 篇1
听了侯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
主要体现在侯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侯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三个实验目的:(1、圆锥的底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2、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3、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米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相信#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谢谢大家!
《圆锥体积》评课稿 篇2
《圆锥的体积》一课,通过对圆锥的特征和一些几何体的体积的复习,引出圆锥体积的定义,并让学生寻找求圆锥体积的方法。首先学生通过猜测,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以及他们成立的条件,设计了实验记录单,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验,通过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探索积极,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做实验。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三个实验目的:(1、圆锥的底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2、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3、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 ,在新课改方面我还需要多学习,多交流。
《圆锥体积》评课稿 篇3
听了覃老师这节课,我感受颇深,这节课覃老师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构建开放手的、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使学生素质得以提升。
几年的课改浪潮,我们都知道: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实施探究式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但说着容易做着难,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很难做到,有时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探究又怕同学离题,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即使是放手,充其量只是老师说,学生做,就这节课而言,以往的教学往往是迫不及待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但试问有几学生真正理解了它的来龙去脉?他们只会机械地套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在覃老师这节课上有了明显地改观,覃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指而不明,启而不发”这样学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学到的知识是活的,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离题万里或可笑的结果,或是同学碰钉子,无法前进,我认为这并不重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更自信,越战越勇,但让学生品味“碰壁”后的独特体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错误是难得的资源,受挫后不轻易放弃,认真审视自己的弱点,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这难道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吗?所以,我认为覃老师这种大胆放手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只有老师敢放手,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对知识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