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3篇)正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3篇)》

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更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教材是静态的,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本节课内我创设了“通过闯关进入除法王国的城堡”的童话式故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故事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这样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

2、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情感激励为导向贯穿全课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多是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除此之外,我也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评价欣赏他人,使评

4、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40分钟,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一直认真坐着听课,再加上教材的枯燥无味,无然会开小差,影响学习激情。在教材设计过程中,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教学,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比赛形式,这样,学生既可以放松,又能如愿完成教学任务。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活,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传输转向双向的互动;才能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课时

一、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四)教学准备:师准备计数器。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五)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揭示目标。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2、3页的内容,比比看谁能最先完成任务。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3、学生自学。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4、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2496249600006407000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先读万级,再读个级。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56900024600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5、课堂练习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6、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后回忆:略

二、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播放新闻。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2、出示自学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3、出示自学指导:看书上第6页的内容,分组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4、师生共同学习

(1)读新闻: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5、课堂练习

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6、巩固练习

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六)课后回忆:略

三、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四)教学关键:

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85000030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3)六千八百五十万写作:68500000(×)

一百万七千写作:1007000(√)

四万零九十写作:4090(×)

(4)17860000米=(1786)万米(√)

17865000米≈(1786)万米(×)

2、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

(六)课后回忆:略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3

教学课题:

《统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进一步学习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图表。

3、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图表中反映出的数据关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给以解决,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与同伴交流思想。

5、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知识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关系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小桶、小红旗、旗座、玻璃珠

教学过程:

(课前交待插红旗的个人成功体验与小组团结协作!)

一、大象生日事例,巩固统计认识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入课

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吗?生答

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动物园里正准备给一位小朋友过生日。他是谁啊?(直接入课)

这么多的客人,他们正给大象胖胖唱生日歌呢。我们也一起来吧!(一起唱生日歌)。(营造气氛)

2、统计客人数量,完成统计表

让我们找找,都来了那些客人?(学生指出,老师点出来形成象形统计图)

数一数各有多少?师课件填表。

3、问题与解决

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生提出问题,再解决。

二、摸珠子事例,教学可能性大小

1、介绍游戏做法

(投影仪投影)游戏方法;游戏规则。

裁评方法:做得又好又快。

2、小组玩并做好统计,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巩固统计图的记录方法

3、结果分析,导出结论

请一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次数最多?)再看实物论证。

再次发言,引导形成结论意识。

小组同学根据图表,推测哪种颜色球的'多少,再实证。

三、水果事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提出问题

老师有一个水果店,卖了这几种水果(课件出示)。

你喜欢吃那些水果?生答

好的!大家到时来的时候,老师请客!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把你们喜欢吃的水果都记下来?

2、学生调查

小组活动,完成统计表格。

3、学生发现情况,解决问题

根据你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现在生意特好!我呢,就想再进一点水果?�

完成统计表(课件)

2、学生发现

你可以看出什么?

3、教师总结

六、品牌电视事例,课堂延伸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

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难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

1) 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2)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3) 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4) 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0度、155度。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

1、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2、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3、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910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 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xx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点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怎样用近似数表示”这一问题展开了大胆的、富有个性的讨论,自主探索出了“四舍五入”法,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而教师的点拨——“谁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学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点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验,迁移类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

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7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初步学习了三个运算定律后,当学生碰到“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此类题时,错误就更多了。究其原� 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须要透彻理解简算的原理,完全把握简算的本质,既不能把可以简算的题轻易忽略了简算,也不能把无法简算的题错误地进行简算。经过整理归类,我发现学生简便运算主要是对运算定律混淆不清。

如:18×101=18×100×1=1800

125×48=125×(40+8)=125×40+8=5008

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

101×52=(100+1)×(50+2)=100×50+1×2=5002

25×64×125=25×(60+4)×125=25×60+4×125=20xx

这些错误的发生,说明了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两条运算定律产生了混淆。这是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学生造成知觉上的错误。

四、我的思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老师都是从“数”的角度来帮孩子加强理解,这对于孩子是有用处的。也有很多老师提出要加强练习,这样的做法也是有用处的。“练习不等同于重复”,练习不等于简单机械的重复操练,而是要敏锐发现学生学习的节点,分析成因,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在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孩子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使他们由最初的迷茫发展至现在的茅塞顿开,达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结合律、分配律的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借用数学模型(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结合律是拆数等分成相同的几组,所以连乘,分配律是不等分分成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3、通过回顾错题的练习,让学生自觉用点子图帮助找错误原因,以提高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用数学模型(电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使用这两种定律。

难点:正确认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

(一)创设情境,引出点子图

1、光明学校要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区运动会的入场式表演,同学们要站成这样的队形(PPT出示人站成的图形15×18),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式?

(15×18)

2、如果用一个黑点来代表一名学生,站好的队形就成了这样的方阵(PPT出示点子图15×18)。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生活中的方阵计算一共要多少名学生,转化为点子图求一共有多少个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展示算法多样化

1、学生四人一小组,看哪个小组能用尽量多的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巧算,并结合点子图把算式里的想法在点子图里圈一圈,一种方法用1张图,用彩笔圈点子图,圈的时候先要想好了再圈。四人一组,讨论操作。

2、汇报

(预设)15×18=15×9×2

15×18=15×6×3

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5×18×3

15×18=(10+5)×18=10×18+5×18

15×18=(20-5)×18=20×18-5×18

学生分别把7种解法的点子图做个说明。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之后进行的,一方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展示算法多样化。

(三)分类,观察分析点子图及算式,找到两种定律的本质区别

1、分类

学生尝试把这些方法分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2、找到结合律的特点:因为等分成几组,所以连乘

观察结合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2×9

15×18=15×6×3

15×18=5×18×3

3、找到分配律的特点:因为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观察分配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20-5)×18=20×18-5×18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了解学生观察算式的角度,分类一共有两种情况:按方法分成结合律(点子图的特点“等分”)和分配律(点子图的特点“不等分”);按拆18和拆15分类。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等分”成几组只能连乘;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从而找到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四)概括: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要时刻想着点子图

PPT出示:

总结:看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脑子里得想着点子图,是等分成几组,还是不等分分成几块,如果等分成几组就得连乘,不等分分成几块就得乘加或者乘减。看来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点子图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找到了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拆数,让学生掌握在做相关类型题的时候看着拆数的不同,头脑中要结合点子图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

二、回顾错题,利用点子图分析错误原因

回顾过去的学习出现过的错误利用点子图进行分析

(PPT:错题1)125×48=125×40×8

(PPT:错题2)如:125×48=125×(40+8)=125×40+8

设计意图:用探究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区别,结合点子图说明错误原因,使学生加深对本质区别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

8×12+4×36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总结:今天我们借助图来帮助我们研究数的问题,其实不光是点子图,还有其它图形也能帮助研究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下次在碰到有关数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我们的图形朋友。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告诉老师你们到哪里秋游。实验小学举行了一次秋游三四五年级都参加了。出示图。

二、新课:

1、你从图上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公交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实验小学三年级师生共192人,四年级师生共184人,五年级共有师生230人。。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出示:三年级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怎么列式呢?学生:192÷24=因为····所以····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学生回答

师:在练习本上用竖式算一算。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大了,说明什么?该怎么办?明确把除数“24”看作“2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请你算一算等于几?

③学生试着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猜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4、想一想试商时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3)小结,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翻倍法,积要接近被除数。(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应用拓展。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 487÷18○30第2题:森林医生。

第三题:竖式:361÷54

216÷27

第四题:练一练:73页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生质疑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本节课从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统计中,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但是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只能代表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平均分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

引导法、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孩子们喜欢的拍球(乒乓球)游戏入手,把全班同学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比赛,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比赛的规则,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通过孩子自己想出的比赛方法,能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学生可能会想出选代表来参赛,我们先在男、女生中各选择一名代表来参赛,此时,在规定的10秒时间内决出胜负,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想方设法去激将另一只代表队,逼着他们再去添加补充比赛规则,如:两队再各增加3名队员来比一比拍球总数谁更多?如果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乘机去安慰弱者,加入到弱者队,这样弱者队拍球总数就会增加,就可能会反败为胜。这样另一队就会觉得比赛不公平,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人多的队拍球总数就可能会多。矛盾就这样又一次的被激化了,孩子们就会在比两队的总数不公平的时候慢慢地想到比两队的平均数。这时,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就会被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既然可以决出两队的胜负,那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求出他们两队各自的平均数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一起来探究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哪些?在小组合作之前,告知学生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学习单。学习单上有条形统计图,可引导学生先画出条形统计图,再去想办法求每队的平均数。通过小组合作中同学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同伴的成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求出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这个平均数代表什么呢?我们该怎么认识理解这个数?我们求出来的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数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4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积极的思考,从而得出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会比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会在他们中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平均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为此,我会将平均数和我们在之前学习除法运算时所学到的平均分进行对比教学,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来例举生活中那些时候会用到平均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通过“小明过河会有危险吗”、“少儿歌手比赛算平均分”、“打把游戏”的生活情境问题,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考虑数学因素的同时,更要全面分析、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不一样多移多补少一样多524=13先求和再均分:总量总分数=平均数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五、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一、指导思想:

以《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 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不在家,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应加以改进及重视。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 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灵活、合理地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2008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

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

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

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

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

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

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4、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三、拓展练习,巩固应用。

1、估算学校人数。

班级 一(1)班 一(2)班 二(1)班 二(2)班 三(1)班 三(2)班 四(1)班 四(2)班 五(1)班 五(2)班 六(1)班 六(2)班

人数 48 47 50 49 52 53 56 55 50 52 48 50

你能根据表中信息估计出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

小结:像怎样是根据众数、中位数来取整进行估算,也是常用的估算方法。

2、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1题。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

请你任选一个版面,估计它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汇报交流在投影仪下进行。

组织学生评价。

3、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3题。估一估有多少粒大豆。

出示一瓶大豆: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估计一瓶大豆有多少粒的方法,你们还能回忆起来吗?谁来说说?

好,现在按同学们方法来估一估:先量出一杯大豆(倒在展示台上),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粒,这样数好数吗?慢不慢?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进行评价。

四、回顾反思,培养能力。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小调查:

了解身边存在哪些浪费现象,估一估浪费现象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2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 ∠ 1+ ∠ 2, ∠ 1=180,∠2=72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 ∠1=30度, 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 ,∠1=700,求:∠2 =?

已知

已知∠3= ∠ 1+ ∠ 2, ∠3=800 ,∠2=500,求∠ 1 =?

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填空

(1)若∠AOB+600 =平角,则∠AOB=( )度;若周角-∠1=600 ,则∠1=( ) 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 )度。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 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 ,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 ,求∠2的度数。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角的计算

解:∠

解:∠AOB= ∠1+ ∠2

=450+ 900

=1350

解:∠2 =∠AOB- ∠1

=630-300

=330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零点零一四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归纳总结出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

难点:确定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

(1)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2×()<154

41×()<202

64×()<186

72×()<275

(2)算一算:

128÷32=

768÷4=

158÷31=

768÷8=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第2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第2个算式的商是三位数,第4个算式的商是两位数)

2.说一说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回顾,相互说一说。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应该怎么计算呢?

(板书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3.引入:投影出示第83页的主题插图,说一说插图上的内容。(学校开展环保活动,同学们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二、自主探究

在环保活动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1.教学例6。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列出算式。

板书:612÷18=

(2)先算18除什么数?商几?怎么写?余下的数是多少?接下去该怎样算?

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a.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b.余下的数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c.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2.教学例7。

(1)出示例7。

你会算吗?先用31除几?商几?怎么写?余几?点名学生回答。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除到十位余下的`数是10,

31除10够商1吗?怎么办?

(在商的个位商0占位)

(3)如果被除数是930,商的个位是几?算算看。

(4)学生回答后提问:

为什么商的个位是0?

3.练一练:每人各写一道商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的除法算式,同桌交换做一做。

4.归纳总结计算法则。

(1)你能说一说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吗?

①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③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议一议: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与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不同点:试商的时候一个是试前一位,一个是试前两位。)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

独立练习,指名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六”第1题。

小组内分工完成,互相说一说上、下两组题有什么区别,汇报结果。

3.教材“练习十六”第2题。

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4.教材“练习十六”第3题。

小组内分工完成,互相交流检查。

5.教材“练习十六”第4、5题。

提醒学生回忆:2月、3月、4月每个月各多少天?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吗?お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新知识的探究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了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接触了在方格纸上作水平、垂直方向的平移。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时,需把握以下几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 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 ,解决问题。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三个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三:拓展练习,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习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

练习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习。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二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课件)。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课件),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我用课件设计一个图形旋转的过程,并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课件)。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课件)。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强调这一� 如图形的旋转 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件):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平移和旋转变换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发现其中的特点。这种从大视角界入,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具有思维含量的认知空间,对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图一,按顺时针旋转,图二,按逆时针旋转,图三,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旋转的方向,然后课件演示,问和同学想象旋转方向是否一样?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三:拓展练习,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习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机动)

练习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习。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旋转变换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索,就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吧!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课件)。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课件),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我用课件设计一个图形旋转的过程,并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课件)。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课件)。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强调这一� 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美丽的图案,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看到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学生。)

师: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生:每一个图案都是相似的、都有相同的部分)

师:哪些部分一样?

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图案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

我们以这幅图为例,它有什么特点?

它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四部分)

师:它是怎样由这一幅图通过怎样的运动变换成这幅图形的?

能否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说一说?

(预设生:它们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再向左平移)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那这幅图呢?它又是通过怎样的运动形成这幅图形的呢?

(课件出示图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小组活动。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活动一)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

提问学生1: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图形的?

到前面演示操作过程。(操作感受)

师:哪个小组再来汇报?

这次我有问题:这幅图是以哪点为中心转动的?向哪个方向转动?角度是多少?得到哪幅图形?

提问学生2:(学生边演示边说过程)

师:还是平移吗?

以哪点为中心,叫什么?

向哪个方向转动?(和我们钟表转动方向一样叫顺时针,相反的叫逆时针)

旋转到这个位置是多少度呢?(看边的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平移和旋转变换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发现其中的特点。这种从大视角界入,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具有思维含量的认知空间,对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图一,按顺时针旋转,图二,按逆时针旋转,图三,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旋转的方向,然后课件演示,问和同学想象旋转方向是否一样?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活动三:拓展练习,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习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机动)

练习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四、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数学万花筒。

(1)课件演示

六、开放性练习。

(1)让学生说任意点,任意度数旋转图形老师课件演示

(2)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旋转变换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索,就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吧!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6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 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 )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 624÷52≈12(时) 600÷50=12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7

一、巩固准备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5÷7 42÷6 80÷4 39÷3 63÷9 56÷8

45÷5 96÷8 54÷6 72÷6 64÷4 51÷3

3×20 4×12 27×2 45-39

2、谁最棒

47-(23+14) 63÷(14÷2)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1)说说我们在计算中,见过那些括号?

(2)我们已经知道,在列式时为了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要用到括号。但有时只用小括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板书[ ])

说明:像这样的括号,叫做中括号。(说明中括号的写法)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带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式题。

2、教学例题。

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这道算式,(板书例题):请大家说一说,这道题有怎样的特点?说明小括号外面还有中括号。让学生说一说要先算哪一步。

⑴认真观察,全班交流讨论

⑵汇报观察的结果,全班交流讨论

⑶教师提问:有了中括号的参与,你明白了运算顺序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规范的进行算式计算的板书

3、算一算、比一比

请学生先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三、课堂练习

1、教材上的练一练

2、补充练习

为支援受灾学校的学习,新华小学部分学生开展了捐书活动,四年级捐书120本,

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捐20本,六年级捐的书是五年级的3倍,根据新华小学捐书的本数,25所这样的学校可以捐书多少本?

问: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谁?

2、说说带有中括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中括号

47-(23+14) 360÷[(12+6)×5]

=47-37 =360÷[18×5]

=10 =360÷90

3÷(14÷2) =4

63÷7

=9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8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内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读含三级的数。

例2写含三级的数。

例3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9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班有40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毛线的过程,知道线有直线与曲线之分。从中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

2.在观察比较中掌握三种线的特征。

3.体验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

难点:建立直线,射线。线段的模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可能性、方向与位臵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第四单元“用酸律”。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没有括号和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臵”。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臵,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臵。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 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6.第六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可能性”。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1

一、教学内容:

冀教20xx课标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20—21页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一些探索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4、进一步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规律。

四、教学难点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和尚分面包》的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1、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大家猜一猜,三种分法,每天吃到的面包数一样吗?

3、你会用算式表示出小和尚们平均每天能吃到几个面包吗?

(二)探索规律

1.板书学生的算式

8÷2=4(个)

16÷4=4(个)

32÷8=4(个)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三次分面包看起来分的面包数越来越多,分的天数也越来越多,其实平均每天能吃到的面包数是一样的。老和尚是运用了什么知识帮助教育了肥肥小和尚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活动要求:

从上往下仔细观察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说一说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2)结合算式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这一规律。

(3) 举例验证商不变的规律。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4.归纳小结。

师:谁能将你的发现用自己的语言试着说一说。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幻灯片出示规律)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这里为什么0要除外?

生:因为0不能作除数。

5、 同桌讨论,发现规律。

师:从下往上观察,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生:汇报学习成果。

师:你能像前面的发现一样,用你的语言表述一下你的发现吗?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幻灯片出示规律)

6、总结规律。

师:谁能把两次的发现合并在一起,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板书规律)

师:板书课题《商不变的规律》(学生齐读课题一遍)。

师:�

7、举例验证(再次小组合作完成)。

师: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

8、让学生看书并齐读P20页商不变规律。

9、前后照应(故事中的疑问得到解决)。

(三)巩固规律

1.试一试: 650 ÷ 40

(1)让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试着笔算650÷ 40(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

(2)余数是1还是10?

2、学以致用。

下面的计算对吗,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740÷60=12……2

12

60 740

6

14

12

2

小结:利用商不变规律能使除法运算更简便。

(四)尝试运用规律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利用所学的规律进行创关练习吧!

第一关:填空我在行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3)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 )的数(0除外),( )。

第二关: 判断我神速(正确的拖进正确的蘑菇屋里,错误的拖进错误的蘑菇屋里)

(1)甲乙两数的商是7,如果甲乙两数都乘100,商是700。

(2)被除数乘3,除数也乘3,商不变。

(3)48÷12=(48÷2)÷(12÷2)

(4)80÷20=(80+2)÷(20+2)

第三关: 规律运用我能行(帮小兔过河)

48÷4=

240÷20=

480÷40=

4800÷400=

第四关: 解决问题我最棒

聪聪和红红从同一天开始分别看两本故事书。聪聪看的故事书有70页,红红看的故事书有140页。聪聪每天看14页,5天看完。红红每天了28页。不计算,你能说出红红几天能看完吗?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

(五)总结、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作业:课本21页练一练第1、3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3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X”表示()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表示—————————————————————————————————————————————

福州()表示—————————————————————————————————————————————

它们是以()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16°与—16°表示两个()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反){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9°~~~—19°)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福州(11°~6°)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它们是以(0)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叫正数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叫负数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