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大全 > 中元节习俗优秀17篇正文

《中元节习俗优秀17篇》

时间: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本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地官赦罪之节日。但民间有言: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十四鬼乱窜。那么,中元节有什么禁忌和规矩呢?

中元节的作文 1

时值农历七月,当游客漫步在台湾各地的大街小巷,一定会发现一个共同现象——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不管是商户还是住家,门口都会摆出一张供桌,上面放满了各种糕点、水果和“纸钱”。

这是台湾同胞在过当地的传统民俗节日———中元节。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在台湾还叫“中元普度”。

根据中国传统习俗,中元节是针对“上元节”和“下元节”而言的。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主要是用来庆元宵的;农历的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主要是为了祭祀先人;而农历的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是食寒食,纪念贤人。

大陆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部分在七月十四。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很多地方七月十五这一天和每年的清明节有些相似,家人是要去上坟扫墓,祭拜祖先的。

不过,和大陆不同,台湾的中元节不像大陆或是农历七月十五,或是农历七月十四,根据不同地方而选择的中元节日子不同。在台湾,中元节不是某一天,而是整个七月,从七月初一一直过到七月三十。

在台湾,普遍的传说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凌晨,地府开鬼门,让所有在阴间受苦的鬼魂,能回到阳间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后世子孙,阳间的人们则统一在七月十五,为所有鬼魂举行大拜拜。阳间从初一开始摆好食品水果等让鬼魂好好吃一个月好饭菜。到七月三十,阴间假期结束,这些鬼魂重返阴间,中元节则宣告结束。

据了解,台湾的中元普度分为公普和私普,公普是地方寺庙举行法会,聘请僧侣或道士作法施放焰口、普度孤魂野鬼。私普是指各行各业自行协调一天聚集普度,而民间在自家门口摆设祭品进行祭仪,则称为家普。公普形式接近佛教盂兰盆会,私普祭典则是道教中元节的形式。中元普度的对象是孤魂野鬼,因此仪式也与一般祭典不同,普度时供桌须摆设在门外,不可“请鬼入厝宅”,桌下放置一盆清水,盆上覆盖毛巾,并备发梳、镜子、春仔花、***等供好兄弟梳妆打扮。中元普度祭品之

中元节作文 2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床头挂风铃 3

风铃的声音很特别,很多人都喜欢,而贵兄弟同样喜欢这样的声音。传说如果在床头挂风铃的话,很容易招来好兄弟,而顺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会做出些什么来都是情不自禁。

中元节的作文 4

早晨,窗外一阵阵鸭叫声把我从美妙的梦境中拉了出来。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从房间里走向客厅。我习惯性地看了看日历,今天是8月27日,下方注释着“中元节”这几个字,所谓中元节,就是人们农历七月十四杀鸭祭祀祖先的日子。

“我回来了。”只见妈妈拎着大袋小袋,满载而归,跨进家门。

“妈妈,您起得真早。”我看着满头大汗的妈妈说,“怎么不叫我一起和您一起去购物呢?”

“ 呵呵,等你起来,街上的东西都卖光了。”妈妈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中元节,购物的人非常多!”

妈妈买回来的是今天晚餐的主食和用来祭祀祖先的祭品。到了中午,我们全家都忙开了:妈妈杀鸭,外婆煎鱼,我煮猪肉。一个小时后,我把煮熟的菜摆放在一张桌子上,妈妈再摆上五杯酒,两双金筷子,这就是祭品了。最后我跟妈妈把桌子抬起放在阳台,再在后院插上几根香,就大功告成了。

接下来就是烧纸钱,外婆拿了一只簸箕和一捆纸钱,一切准备就绪。外婆先从纸堆里抽出一张纸,点燃后,一张放在大门前,再用另一张引火放在簸箕里,待火烧起来后,外婆再慢慢地把一捆纸钱一张一张放在簸箕里,过了一会儿,纸钱烧成了灰,再用“酒”把火给灭掉,外婆就把簸箕拿走倒掉,外婆一边烧纸钱,一边嘴里低声地念着,大概的意思就是希望祖宗保佑我们幸福安康!生活美满!

傍晚,在外打工的爸爸也急匆匆地赶了回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桌前,享用可口的饭菜,因为我们全家难得能围坐在一起吃一顿晚饭,所以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十分开心,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开心地说:“过中元节,能祭祖,又能吃鸭肉,真好!”外婆不住地点头:“好,现在的生活就是好!”

中元节是祭祖的日子,我们不能忘记祖先:没有祖先的勤劳,我们也不能过上如今幸福美好的日子!

福建省中元节习俗 5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6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麼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喊名字 7

如果不得已在鬼节当天晚上还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中元节作文 8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中元的名字在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根据习俗,这一天,每个家庭都应该给已故的亲戚一种香味,然后烧纸钱来表达后代对先人的。尊敬。

离节日还有几天,叔叔事先通知我们中元节在他们家过节。

今天正好是七月十五日元节。上午,我和父亲早早到达叔叔家,礼貌地和大家打招呼后,父亲带我去了房间。

一进房间就看到一张桌子,桌子上有爷爷、太公和奶奶的肖像。照片上爷爷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太头发白了,看起来像七十多岁,脸很慈祥。我和父亲在香炉里放了香味,在肖像前跪下,离开了。

午休后什么也没做。我在菜园里摘油菜花。从远处听到叔叔说:听坤,来邦忙,烧贡品(纸钱)。我很快就过去了,叔叔先报告要塞火砖。下面放着柴火,打火机稍微烧了一点,那些贡品不久就烧了。

之后,我和妈妈和阿姨用桶装起来,提到不远的小河,倒进河里的时候,听到旁边倒纸钱的人喃自语。太公,太太在这条河的某个地方等着收。

我晓得这都是迷信的东东,其实这个节日的很多活动是想告诉我们要记住先人、孝敬前辈,不要望记先人曾经对我们付出的爱。

中元节的作文 9

吃了午饭,奶奶准备好了要用的东西。我一看,准备得可真周到呀:除了天地银行的钱和金银财宝,连衣服、裤子、袜子、鞋子都考虑到了。我就和爸爸妈妈、奶奶、小姑妈乘上了爸爸的车出发了。在车上,奶奶告诉我:“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奶奶便向我说起了寒食节的故事。

来到了我们永康的花街那儿的一座山上,那里树木成群,山路歪七扭八,偶尔也能听见几声清脆的鸟鸣声,因为今天早上刚刚下过雨,所以地上的泥土有些变得泥泞起来了。

我们找到了太公、太婆的合墓,我便开始帮起忙来了。奶奶把准备好的饭菜摆在了墓前,敬上了酒,点上蜡烛。接着,就让爸爸妈妈把清明纸标起来,妈妈告诉我:“用清明纸插起来或者放在上面用石头压上,就表示这家人已经来过了。”标好了以后,奶奶让小姑妈拿出12支香给她,奶奶点燃了香,只见往上一冲,火就灭了。奶奶把12支香分别发给我们4个人每人3支,便让大家拜起来。当时,我在心中默默地说道:“太公、太婆,今天我们来看你们,给你们带来了好吃的、好穿的、好花的,你也要给我们一点吗!我希望全家人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每一家人都生意兴隆,让家里的孩子都学习优秀,特别是今年就要考大学的表哥,让他一次性就考上重点线,上一所好学校。你们能答应我吗?太公、太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答应我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尽管用吧!”说完,奶奶收了香,把它插在一边,让我去敬一次酒,还嘱咐爸爸把带来的鞭炮放起来,爸爸便听了奶奶的话,乖乖地把鞭炮放了起来。放完了鞭炮,妈妈有敬起了酒来。除了爸爸,我们就烧起了带来的东西,烧了差不多有一半了,奶奶嘴中便说道:“东西太多了,拿个带子给他们装一下吧!”说罢,便把手中的塑料带丢进了火堆中。干完了,奶奶把把一个托盘拿了回来,其余的就放在了那儿。快要走了,我对太公、太婆说:“太公、太婆,再见了,明年的今天,也就是明年的清明节,我们还会来看你们的。”

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10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在鬼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们都会提前为路过的好兄弟烧些纸钱,然后等到隔天再来收拾残局。因此,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通常都会同意时间同一地点,千万不可以在非特定场合时间烧冥纸。

中元节 11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忌说鬼字 12

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

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中元节的作文 13

中国的汉字,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化载体了,你看,单就从一个字的写法上来看,就尽可以从中窥见我们这个民族所推崇、重视、弘扬的一些东西了。

比如这个“孝”字——重阳快到了,自然要说到孝——上面半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意思就很明显了:老人已是身子入了半截土的人了,在生活上失去了许多能力和本事,就需要他的子女来为他打好基础,提供各种生活资料,才能把他顶起来,立起来。

还有一句老话,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读起来虽然有点拗口,但意思也是很明显的——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今天你没有老,不等于你将来不会老。所以,在很多时候,也要设身处地多为老人想一想他们的处境,尽自己所能,为老人创造各种便利。将来等你老了的时候,你自己也就能够同样享受到这些便利了。

写个“孝”字很容易,但要真正将字所蕴含的意思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恐怕就有些难度。毕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利益纠杂在一起,各种各样的困难也像一张网一样罩着我们每一个人,使我们逃无可逃……

于是,有些人就有了很多的借口。更有甚者,还做出了令人不齿的事情——前段时间就看到有新闻说某村一老妇活活饿死在家中……

再过几天就是重阳节了。

这一天也终将成为你、我、他……每一个今天青春焕发的人的节日。所以,趁着今天年轻,今天我们还依旧青春,那就认认真真地写一个“孝”字送给爹娘吧!当然,不仅仅是纸面上写下这个字,更要把这个字深深刻在心里!

中元节的作文 14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

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

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出国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

捡路边的钱 15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中元节作文 16

今天是中元节,俗称鬼节。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小时候我三爷爷说过鬼节到来前后阎王放出的鬼魂会找替身,晚上不能出去,听起来很慎人,每次听完了故事,不要说出去玩、就是睡觉都要蒙着被子,脑子里想象的鬼魂比讲的还可怕,懵懂间流着冷汗战战兢兢睡着,等到天明睁开眼睛,窗外艳阳天把梦中的恐惧逸散而光,所有鬼魂在阳光下化为乌有,心灵深处的魅影随之消散。

中元节的作文 17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爸爸带我一起回老家过节祭祖。

一路上,爸爸与车上的叔叔谈的很投机,竟然忘记在街上买冥钱冥衣等物品了。到了爷爷家,爸爸看到正骑着摩托车到街上购物的叔叔,连忙叫叔叔带东西回来。叔叔回来后,爸爸问多少钱,叔叔说算了,只有几元钱。爸爸坚持要付钱,爸爸说:“祭祖当然要诚心,我是诚心诚意买的,钱当然只能我付!”叔叔笑了笑,把钱接了过去。

吃过中饭,爷爷奶奶开始舂粑粑。他们把浸泡过的黏米放进石臼里,用一根很长两头粗的棒槌用力舂,然后将舂过的米粉过筛子粗的继续放进石臼里舂直到米粉细滑到满意为止。接着奶奶把舂好的米粉加水揉成团,在用手捏成一个个长长的椭圆形的粑团,然后用水洗干净的桐树叶包好,放进蒸锅里,蒸熟。揭开锅盖,香气四溢的黏米粑粑唾手可得。我猴急猴急地伸手就要去拿,奶奶立即阻止了我,她告诉我说:“只有让先祖吃过后,我们才能吃。”我莫名其妙,不情愿地走出去玩了。

天渐渐暗了,爷爷奶奶、叔叔和爸爸一起架起了祭坛,摆上祭品,斟上酒,把冥纸冥衣冥钱等东西解开堆在一起。一切准备就绪,我们按照长幼次序排定,燃放烟花,点燃冥俱,祭祖正式开始。只见爷爷口中念念有词,左手拿起燃烧的冥纸,右手拿起酒壶,祭天祭地祭祖。礼毕,大家一起双手作揖,三鞠躬,向先祖祈求平安与幸福。

祭祖一结束,我立即从桌子上抓起一个粑粑,就吃了一口,顿清香扑鼻,软甜爽口。想不到祖先尝过的粑粑真的太好吃了,这也许是托先祖的福吧!感谢先祖们,给我们以美食、平安、快乐和幸福。

在江苏,每逢中元节吴县居民以锡箔折锭,沿路楚化;仪征县各地尚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火,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成为“度尾”。

在中元节,人们也要祭祖,在阴历七月十五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返家探望子孙,故需要、祭祖。祭祖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先插上香,每日晨、午、昏,共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

这就是中元节的习俗,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