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梅兰芳的故事优秀12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用到事迹的情况还是蛮多的,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1
梅兰芳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的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
1.不计前嫌
在戏曲界,长期以来流行着一个不成文的规习,即“一日为师,毕生为尊”。很多声誉卓着的优秀演员,出名成家乃至老迈年高之后,每当提起自己的恩师,无不毕恭毕敬感念良深。尽管自己地位显赫,享誉遐迩,尽管恩师当年责打过自己,苛待过自己,乃至用刻薄的话语挖苦和贬斥过自己,他们也都不计前嫌。这方面梅兰芳就是最好的楷模。
1902年刚满8岁的梅兰芳,经人介绍拜见一位姓朱的京剧前辈,想投其门下从师学戏。朱先生看他目光有些灰暗,缺乏光泽,便有点失望,但碍于介绍人的金面又不好推卸,于是勉强收了下来。第二天,朱先生作了几个眼神示范动作让梅兰芳跟着学,但看他呆板迟钝,毫无灵气,便断定这一对“死鱼眼”不可救药。接着又以昆曲开蒙戏《思凡》教其演唱,前两句并不繁难,朱先生教了十几遍,梅兰芬唱得依然是荒腔走调,极不入耳。最后,朱先生把他臭骂了一顿让其回家,并断言“祖师爷没有赏给你饭碗,你没缘分吃这口饭”。
回家以后,梅兰芳又拜在一位姓乔的先生门下继续学戏。在乔师指导下他勤学苦练,发奋图进,每天对着坛子喊嗓子,望着飞鸽练眼神儿,看着古画学身段儿,面向墙壁念口白,通过一番苦练,终于练成绝艺,誉满京都。
一天,那位姓朱的老师也来看他的戏,看毕大吃一惊,愧悔交集地来到后台向他道歉。梅兰芳当即跪倒在地上说:“师傅,您可千万不能这么说,要不是当初您骂我一顿,说不定我还没有今天哩!”接着问清楚朱先生的住址,第二天便拿着礼品登门看望。往后多少年来一直去问业求教,并在生活上、经济上给朱先生多方照应和孝敬,直到这位老先生去世为止。
2.成名之谜
梅兰芳8岁学戏,10岁登台,14岁便成名。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独创梅派风格。他还多次出国访问演出,为中国京剧走向世界做出积极贡献。那么,梅兰芳是怎样成名的呢?
这要从吉林富商牛子厚说起。牛子厚酷爱京剧,对京剧这个行当很有研究,欢乐宴饮时,常请戏班子演戏助兴。
1901年,牛子厚为母亲祝寿,特地请来北京的“四喜班”献演。牛子厚与戏班子文武老生叶春善交谈,打算出资办“科班”,由叶春善在北京招徒组班,在北京、吉林两地轮番演戏。叶春善十分赞成,回京后就张罗组建戏班子,并从牛子厚三个儿子喜贵、连贵、成贵名字中各取一字,把戏班子合名为“喜连成”班。
叶春善演技高超,为人正派,他精心培育弟子,使得“喜连成”戏班很快享誉京华。少年梅兰芳也在戏班子学戏,他那时叫梅喜群。他祖父梅巧玲是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之一,梅兰芳自小受到艺术熏陶,幼年时便具有表演天赋。梅兰芳来到名角济济的“喜连成”班,虚心请教,刻苦练功,深得叶春善喜爱。
1908年,叶春善率“喜连成”班到吉林演出,牛子厚注意到旦角梅兰芳功底深厚,气宇轩昂,便向叶春善询问梅兰芳的来历。得知他艺人世家出身,带艺入班,牛子厚嘱咐叶春善要多加培养,帮他早日走红。
叶春善有意安排14岁的梅兰芳饰演《白蛇传》中的青蛇,并取得极大成功。牛子厚认为梅喜群这个艺名不够豁亮,为之改名“梅兰芳”并大作宣传工作,令“梅兰芳”这个名字一炮打响,在戏迷中� “喜连成”班在由吉林返回北京途中,梅兰芳受到热烈欢迎,人们争相一睹当红名旦的风采。回到北京时,梅兰芳已成为红极一时的京剧名角儿。
中国名人励志小故事3:“屌丝男士”董成鹏的成长故事 2
提到董成鵬,粉絲們會親切地稱其為大鵬。不少人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大鵬吧》和《屌絲男士》,分別是一檔被業內稱為最有影響力的網絡脫口秀和一部近兩年來點擊率頗高的情景喜劇。
現在,董成鵬同時主持著多檔衛視的綜藝節目,活躍於網絡和大熒幕,還寫了一本記錄成長與奮斗的自傳。
“能做好不拿手的工作是因事前做足了功課。”工程管理專業出身的他,認為自己“不專業”。對於今日的自己,董成鵬說,得益於從小到大“閑不住的嘗試”和一直希望得到周圍人關注的想法。
從小就有五花八門的愛好
今年32歲的董成鵬,出生在吉林省集安市的一個普通家庭。
董成鵬从小就有层出不穷的学好。第一個令他着迷的是拳脚功夫。父親为了支持兒子,用桌子腿和自行車鏈改造了一副双节棍,刷上黑油漆。董成鵬天天帶著双节棍上学,还走路扁挥舞,引來不少同学注目,但考虑到安全原因,被班主任沒收了。
因为愛好,他从小到大沒少受打击。
上小学时,董成鵬想学二胡,二胡老師直接拒绝了:“手指太短,学二胡不科学”。他学小提琴,沒多久提琴老師一句“你不太适合学音樂”就把他劝退了。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董成鵬說,几次打击后,让他更加不自信。
“我的爱好还不止于此”,董成鵬說,诸如说相声、模仿、学文章和打篮球等。
成绩好,才有更多空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不是所有的学好,最后都能成为特长。”上了初中后,董成鵬把大部分課余時間都用在了音乐这个曾经备受打击的学好上。当时的董成鵬认为,能否做好一件事不应该由別人來下结论。
初一寒假,在长春上大学的表叔带回來一把吉他。董成鵬看呆了,“吉他伴奏太好听了”。他说服母親,花了80元了一把吉他。可在当时集安市,董成鵬找不到一個吉他老師,于是让表叔从长春买买教材寄给他自学。
吉他彈得越來越熟练,初中時期的董成鵬开始试着寫歌。13岁那年,董成鵬原创了一首叫《秋意》的歌:“秋葉落下大雁飛,人已散了夢已碎……”
有一次,上課写歌詞的董成鵬被老师发现,在没收歌词前,老師让董成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出來。“要求很过分,但我心里別提多高兴了”,董成鵬觉得终于有机会让同学知道他有多厉害。结果,他听到的是哄堂大笑。
尽管如此,董成鵬的初中同班同学兼高中校友董博告诉中国青年报记着,“当时他可是学校里吉他弹得最好的,在集安市也数一数二。”
从初中到高中,董成鵬写了100多首歌,还用录音机录制了一本自己的专辑。
讓董博佩服的不只是董成鵬學習和愛好各不耽誤,更讓其羨慕的是,同樣都喜歡音樂,但能敢於嘗試並得到家人支持的實在是寥寥無幾。
“我一直都是個好學生,這讓我爸媽都很驚訝。初中時,我是班級前三名,高中能穩定在前十名。”董成鵬認為,做學生首先要成績好,老師和家長才會給更多空間讓你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為了能有更多的課余時間,董成鵬盡可能利用課上時間消化知識點、提高課堂效率。
一心想當歌手而被騙
盡管董成鵬彈吉他唱歌沒遇到太大阻力,但因中學時期文藝活動太少,讓董成鵬覺得“空有一身好武藝,但沒機會展示”。
於是,剛上高一的董成鵬決定,在集安市舉辦一場演唱會。
辦演唱會單打獨斗肯定不行,租賃場地和燈光音響、設計海報和門票等等,千頭萬緒。董成鵬首先想到的是,組建樂隊。董成鵬找來兩名分別會架子鼓和電子琴的女生,還拉來已大學畢業回集安工作的表叔當貝斯手,4個人的樂隊由此組成。
樂隊利用周末時間排練。歌曲大部分是紅極一時的BEYOND樂隊的,他是主唱。
演唱會到了正式推出的時候。場地由學校附近的錄像廳免費提供,海報由班級裡語文最好的同學設計,門票兩元錢一張。因為舍不得用彩印,海報和門票都是黑白的。董成鵬說,“這也直接導致演出當天出現了很多復印假票。”
“來看演唱會的人實在太多了。”董成鵬說,集安市不大,大家口口相傳,說有一支本地的搖滾樂隊,都想來看個熱鬧。原本容納300人的演出場地,擠得水泄不通。為能看清楚,每個人都站著。
第一次站在舞台
曾有人好奇地问陈安之:“为什么每次达成目标之前要承诺?”陈安之回答:“因为承诺可以使自己勇于承担责任,可以让自己断绝后路,可以使自己全力以赴。一个人之所以不够成功,是因为行动力不够好;行动力不够好,是因为痛苦不够多。如果每个人在接受任务时都能够承诺:‘如果我不能完成任务,我就裸奔!那世上还有什么做不到的?!”“裸奔”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激励,要成功,你必须得有“绝不裸奔”的决心!不要为自己的失信找理由,不要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言必信,行必果。
27岁那年,陈安之成了亿万富翁。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理论使更多的 到,陈安之已� 陈安之时常提醒学员,不是听他的`课、看他的书就会成功,而是要把书中、课上学到的观念拿去实践,坐而论之后起而行,人生才会有所改变。因为,付出才会杰出。
陈安之一边奔走于世界各地演说,一边抓紧每分每秒的时间来加强学习。他疯狂地看书,平均每年要看400~600本书,在候机时看、在飞机上看、在睡前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着。陈安之说:“我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我必须对各种行业都有所了解,因为我永远不知道我的学员会问我什么样的问题。”
陈安之先后拜访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等超过100位以上的世界各行各业的第一名。陈安之从这些“世界第一”的身上学习、吸收和运用了他们多年来积累、提炼出来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促成了陈安之的巨大成功,陈安之又把这些经验传播出去,使更多的人获得成功。
陈安之首次到中国大陆作演讲,他魅力四射的演讲才华和震撼人心的精辟论述以及别具一格的华语亲和力,让全场笑声不断、掌声不绝。他在中国大陆的首张VCD《超速行销》未上市就被订购20万套。而现在,陈安之最大的使命,是用最短的时间帮助最多的中国人成功,让每一个中国人可以学会成功学,可以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使中国在21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用爱心,用感恩的心为他的祖国贡献毕生的智慧和精力!
中国名人故事【2】:周星驰的第一场戏
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周星驰才七岁。他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被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凌宝儿一个人打了两份工。令她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很乖巧懂事,尤其是周星驰,学习成绩十分优秀,最得凌宝儿喜爱。只有一件事,让凌宝儿烦心。
三个孩子都处在长身体的时候,所以不管多么困难,每个周末,凌宝儿都要割点肉或买条鱼给孩子们加餐。或许是平时太娇惯了,或许是难得吃上一回鱼肉,菜一上桌,周星驰就把菜端到自己面前,专拣好的吃。姐姐妹妹却懂事得很,从不和他争。但是周星驰的饭量很小,吃两口就吃不下去了。然后,他就开始胡闹,总还要拣两块,放到嘴里嚼两下,再吐到碟子里。他嚼过的,姐姐妹妹哪还肯吃啊!为了不浪费,凌宝儿只好自己吃。
为这事,凌宝儿没少批评周星驰,但是一点作用都没有。好在周星驰别的方面表现都很好,日子久了,凌宝儿就随他去了。小孩子嘛,哪有不顽皮的呢?
可是有一次,凌宝儿真的生气了,狠狠地教训了周星驰一顿。
那一次,凌宝儿两个月没领到工资了,好不容易从娘家弄来了一些钱,买了几只鸡腿,烧得金黄喷香。菜刚上桌,周星驰就小猴儿似的爬上桌,用手抓起一只鸡腿就啃,还一边冲着姐姐妹妹做鬼脸。一不小心,手一滑,鸡腿掉到地上了,沾满了尘土。凌宝儿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买这几只鸡腿容易吗?再想想周星驰平时的顽皮表现,凌宝儿决定要好好教训他。她取过一根桑树条,狠狠地抽了周星驰十几下:“让你顽皮,让你不知道珍惜!”直到周文姬和周星霞扑过来把周星驰护在身体下面,凌宝儿才放下桑树条,搂着三个孩子痛哭。
哭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吃饭。凌宝儿把鸡腿捡了起来,用开水冲洗一下,舍不得扔,自己吃了。
那天晚上,凌宝儿抚摸着周星驰身上的伤痕问:“还疼吗?”
“不疼了。”
“下次还调皮吗?”
黑暗中,周星驰的眼睛十分明亮,他“嘻嘻”地笑着:“睡吧,妈,我明天还要上课呢。”
20,周星驰、凌宝儿做客凤凰卫视时,又说起了这件往事。
“是的,那时他可是真顽皮啊,全然不知道,这饭菜来得多么不容易,一点也不珍惜。”凌宝儿笑容慈祥。
“不,妈妈,我懂得珍惜,”周星驰接过话茬,声音开始哽咽,“您想想,我要是不把鸡腿弄到地上,您会舍得吃吗?那几年里,有什么好吃的,您全给了我们姐弟三人,您成天就吃咸菜啊!于是我们才想出这个办法,我把几块鱼肉嚼得不像样后,姐姐和妹妹就有借口不吃了。只有这样,您才会吃啊!”
听了这话,凌宝儿的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其实,我早该想到,你样样乖巧懂事,怎么偏偏吃饭这么顽皮呢?”凌宝儿哽咽着掏出手帕擦眼睛。
周星驰挂着两行泪水满脸微笑。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这对母子抱在了一起。无数的观众也在这一刻流下泪来。
中国名人故事【3】:张海迪的一个小故事
五岁的张海迪因患有脊髓病,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手术后她只能一动不动躺在床上,可她仍然刻苦学习知识,她从镜子里面看书。就这样,她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后来又开始自学英语。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因此进步很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部门翻译英语资料。有一次,她翻译了《海边诊所》。当张海迪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编辑被她深深地感动了。
中国名人励志小故事「经典」 3
中国名人励志小故事「经典」
1.王宝强:一个真实的青春励志故事
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外表看上去与在城市打工的千千万万农民工没有任何区别,没有受过任何与演员这个职业有关的培训,也没有哪怕一点点在一般人看来是成功必须的一些“社会资源”,甚至没有一个“城里人”亲戚,唯一有的只是一个要靠演电影来摆脱贫困生活的梦想。他的梦想实现的几率有多大?
当许许多多都市青年沉迷于港台、韩国的那些胡编乱造到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青春励志”电视剧,为剧中人物唏嘘长叹,继而感怀自己的时候,王宝强却用他的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演绎了一个真实的青春励志故事。
“以前大家看到我,都‘傻根’‘傻根’地叫,现在他们都改叫‘许三多’了———这是我最骄傲的事情,因为它说明我这几年的努力没白费。”王宝强特有的笑容中,带着些许自豪地说。
“我就是许三多”
让普通观众熟知王宝强的,是《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和《暗算》中的“阿炳”。在王宝强自己看来,“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宝强”的则是“许三多”。
王宝强说:“‘傻根’、‘阿炳’只能说有我自己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我不可能像傻根那样。而‘许三多’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宝强,因为无论从举止还是内心,他是一个很丰富很现实的人,而且跟我很像。”
8岁那年,王宝强“决定不能在村里待一辈子,一辈子种地没意义,一定要出去闯。”于是他去了少林寺,因为深受李连杰电影《少林寺》的影响,王宝强以为去了那里就可以拍电影。
在少林寺当了6年的俗家弟子,除了练了一身“真功夫”之外,王宝强连“拍电影”都没有见过一次。这时,他才相信了寺里的和尚对他说的话:这里真的不是拍电影的地方。
16岁的时候,王宝强决定去“能拍电影的'地方”——北京。当时,他的父母对他说:你这没头没脑的孩子能闯出个什么天地来?的确,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任何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背景,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演员的训练,想通过演电影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当时看来他这个理想的确有些不可思议。
“北漂”生活是极端艰苦的。那时王宝强每天生活的主旋律是在北影门口等待一个群众演员的机会。如果等到了,每天可以挣20块钱,还有剧组的盒饭吃。这个机会不是经常有的,为了生活,王宝强就在北京的各个建筑工地上做起了农民工。
让王宝强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一个除夕。当时他口袋里只剩下2元钱,在这个举国欢度春节的时刻,他只能选择躺在工棚里睡觉,用睡觉来熬过那阵阵袭来的饥饿和孤独。王宝强说他那个时候从来不告诉父母他在北京做什么,只说自己挺好的,因为怕父母担心。
王宝强说:“我跟许三多的经历很像,他在当兵前被他爹叫‘龟儿子’,都不敢言语,我刚从老家到北京去做北漂时,也很懦弱,怕被别人瞧不起,因为俺家是农村的,没有背景,没有条件。我做武行,却又长了一个苦瓜脸,他们都嘲笑我,说我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我很自卑,但也很好强,所以刚到北京那会,经常打架。”
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李扬在众多的试镜资料片中看到了王宝强,于是,18岁的王宝强被选中出演处女作《盲井》。这部电影于获金马奖“最佳新人奖”,获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泰国金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王宝强说:“我很幸运,不光是因为我等到了机会,还因为这个机会是在我最单纯的年代降临的。我不敢保证,假如换了今天的我,我还会不会相信这个机会最终真的会到来。”
2.《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3.《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4.《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5.《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 他的画清丽秀雅、神形兼备,有深厚的艺术修养。而他和齐白石两人曾经的交往和情意也是一段有趣的逸事和佳话。
说起梅兰芳画画的缘由,就要提到第一个把他带入绘画圈的人罗瘿公,此人是是康有为的弟子,他为梅兰芳介绍了第一位绘画老师王梦白。后来经过王梦白引荐,他结识了北京绘画圈的各色人物,其中就包括齐白石。
齐白石最初认识梅兰芳是在1920年秋天,那时,齐白石在北京的名声还没有后来那么大,那天,齐白石经好友齐如山引荐去拜访梅兰芳,梅兰芳在自己家的“缀玉轩”里接待了齐白石等人,梅兰芳为齐白石铺纸研墨请齐白石画草虫,随后梅兰芳又即兴为众人唱了一段《贵妃醉酒》。
齐白石的回忆录曾经描写过他和梅兰芳初次见面的情景:“民国九年,我五十八岁。我跟梅兰芳认识,就在那一年的下半年。记得是在九月初的一天,齐如山来约我同去的。兰芳性情温和,礼貌周到,可以说是恂恂儒雅。那时他住在前门外北芦草园,他书斋名‘缀玉轩’,布置得很讲究。他家里种了不少花木,光是牵牛花就有百来种样式,有的开着碗般大的花朵,真是见所未见,从此我也画上了此花。当天兰芳叫我画草虫给他看,亲自给我磨墨理纸,画完了,他唱了一段贵妃醉酒,非常动听。同时在座的,还有两人:一是教他画梅花的汪霭士,跟我也是熟人;一是福建人李释堪(宣倜),是教他作诗词的,释堪从此也成了我的朋友。”
齐白石回忆录中还有这样一段:“有一次,我到一个大官家去应酬,满座都是阔人,他们看我衣服穿得平常,又无熟友周旋,谁都不来理睬。我窘了半天,自悔不该贸然而来,讨此没趣。想不到兰芳来了,对我很恭敬地寒暄了一阵,座客大为惊讶,才有人来和我敷衍,我的面子,总算圆了回来。事后,我很经意地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兰芳,题了一诗,有句说:‘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势利场中的炎凉世态,是既可笑又可恨的。”
他们认识后经过几年的交往,梅兰芳在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学画,这时的梅兰芳在京剧界如日中天,齐白石说::“你这样有名,叫我一声师傅就是抬举老夫了,就别提什么拜师不拜师的啦……”但梅兰芳坚持行了拜师之礼。之后,他学画也非常认真,那段日子,只要是没有排练和演出,他就会按时到齐白石那里学画。进门就先鞠躬问好,梅兰芳拜师学画工虫不久后,其工虫画已经画得非常生动了。
齐白石与梅兰芳结识以后,每逢花开时节齐白石就会到梅兰芳家去赏花,在看到梅家开得那么好的牵牛花之后,也开始画牵牛花,几经摸索变化,牵牛花成为齐白石花鸟画中具有代表性题材,后来他还并精心的画了一幅牵牛花赠予梅兰芳,题曰:“畹华仁弟尝种牵牛花数百本,余画此赠之,其趣味较所种者何如!”梅兰芳非常喜欢这件作品,并一直将它悬挂在在起居室里。
育儿授徒 向往光明喜迎解放 4
梅兰芳尽管蓄须明志,坚拒为日伪演出,但他无论在香港还是在上海,常会关上门窗,自拉自唱,练习嗓音,像保护眼睛似的保护嗓子,还不断地温习自己的剧本,从未间断。他曾对朋友说:“总有一天, 会叫日本军阀垮台,到那天,我剃了胡子重新登台。”
梅兰芳盼望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他听到这盼望已久的消息时,激动得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这天,梅兰芳的朋友们欢聚在“梅华诗屋”,欢庆抗战胜利。忽见梅兰芳从楼上轻步走下来,手里的一把折扇遮住了脸的下半部。老友吴震修说:“畹华,这回你该找理发师把胡子剃了吧!”话音刚落,梅兰芳突然把扇子往下一撤,这时大家才发现他的胡子已刮光了。他高兴地笑道:“今天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我首先剃干净胡子,从头到脚换上了8年来没有穿过的新衣新鞋,我今天比小孩过新年还要高兴。”
1945年10月,梅兰芳在兰心戏院参加抗战胜利的庆祝会,8年来第一次登台,和程少余演出《刺虎》。这天,梅宅来了许多中外记者,争着采访梅兰芳。梅兰芳化完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谦虚地问大家:“你们看我扮出来像不像?敢情搁了多少年,手里简直没有谱了。”
11月28日,梅兰芳在美琪大戏院首次举行复出公演,演了《刺虎》《断桥》《思凡》《游园惊梦》和《奇双会》5个剧目。那时,临时售票地点就设在马思南路梅宅,弄堂和家中的花园里挤满了人,戏迷们争相购票。
为了一睹梅兰芳首次公演,梅家的大门差点被戏迷们挤破。3天的戏票很快就卖完了,有的人为求一票,对售票员央求道:“我们是特地从外地赶来看梅兰芳的,无论如何请卖一张票给我。”
那天晚上,梅兰芳登台一亮相,全场立刻掌声如雷。演出结束后,戏迷们带着崇敬的语气说:“梅先生可真不容易。50多岁的人了,8年没有演出,今天再次登台,功夫仍然不减当年,可真是了不起!”
抗战胜利 剃须重新登台献艺 5
梅兰芳坚拒为日伪演出,不仅在精神上承受着巨大压力,而且在物质生活上也忍受着煎熬。
梅兰芳自从在香港息影舞台后,除了要维持自家的日常开销外,还要接济梅剧团成员的生活,以致多年的积蓄花费殆尽,无奈只得叫夫人去北平, 忍痛变卖无量大人胡同的旧居,连家具、古玩、字画、书籍等也一起折价卖了。据绍武回忆:“记得有一年除夕,我的外婆寻找一个每逢过节都要取出来使用的古瓷碗,但遍寻不到,父亲悄悄对她说:‘老太太,别找了,早就拿它换米啦!’”
上海几家戏院老板见梅兰芳的生活日渐窘迫,争相邀请他出来作商业演出,但都被他婉言谢绝。有一天,中国大戏院的经理登门拜访梅兰芳,好心劝说道:“我们听到您的经济情况都很关心。上海的观众,等了您好几年,您为什么不出来演一期营业戏?剧团的开支您不用管。唱一期下来,好维持个一年半载,何必卖这卖那地自己受苦呢?”梅兰芳听了说:“谢谢你们的好意,我很感激,但我要考虑一下,再回复你们。”这只是他的托词,其实他心中早做了决定。
他对朋友坚决地表示:“我不干!一个人活到一百岁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有什么大不了!”又解释说:“我不能为这点小利而演出。你要想到,如果我能演营业戏,难道敌伪的庆祝会就不能演吗?”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胡子说:“我这个挡箭牌好不容易留起来的,如果剃了,去演营业戏,他们能放过我吗?为了眼前的利益,虽然能解决剧团全体成员和自己的生活,但断送了我的气节,这是绝对办不到的。”
梅兰芳青年时代在北平,就曾向王梦白、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士、陈半丁、齐白石等名家学画,中年时代在上海又向汤定之学画。他喜爱画人物、仕女、梅花、苍松和佛像等,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如他笔下的仕女,体态匀称,脸色柔和,美丽动人。他不曾想到,他的画艺竟
梅兰芳以前画画只是个人喜好,并借此体验绘画艺术与京剧艺术的相通之处,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如今,他要靠绘画谋生了,不禁有些惶恐起来。他曾自谦地说:“我的画是玩票性质,现在要下海,就非下苦功不可。”为此,他向朋友借来收藏的古人真迹,用心临摹。
据梅葆琛回忆:“父亲习惯于晚上安静之时作画,有时要画到天亮后才休息。有一次,父亲的秘书许姬传看他作画,看着看着困了,就睡在书房的沙发上。待他一觉醒来, 天将大亮,父亲仍坐在桌前全神贯注地作画,脸上毫无倦容。父亲见许醒来,笑着说:‘我当年演戏找到窍门后,戏瘾更大,现在学画有了门径,就有小儿得饼之乐。’”
那时,上海实行灯火管制,晚上时常要停电。梅兰芳为了赶画作,就买了一盏汽油灯,以备停电时挂在墙上照明。有一次,梅兰芳在给汽油灯打气时,一不小心,火冒出来把手烧伤了,还留下了伤疤。梅兰芳庆幸伤痕不大,要是烧得厉害,那日后就上不了台了。
1944年初夏的一天,汤定之、吴湖帆、李拔可等来到梅兰芳书房,看了他近来画的一批画,一致认为梅兰芳的画艺大有长进,遂建议他开个画展。次年春,梅兰芳、叶玉虎画展成功举办,不到几天,梅兰芳的展品便被抢购一空。
梅兰芳在艰难困苦中,寄情书画,时时盼望抗战胜利的一天。他创作的一幅红梅图题为《春消息》,集中表达了此种心情。他还在一幅《达摩面壁图》上题了双关的跋语:“穴居面壁,不限魍魉,破壁飞去,一苇横江。”
梅葆琛深情地说:“我父亲就这样辛辛苦苦地用自己的双手维持了生活,用无言的画笔勾画出了一个普通艺人爱国拒敌的高尚情操,一直坚持到日寇的投降。”
梅兰芳的故事 6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他还是让京剧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这就需要刻苦。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您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唱红了梅兰芳从十岁起就登台演戏了。十四岁那年,他搭喜连成的戏班,正式参加演出。
“喜连成”后来改名叫“富连成”,是我国最有名的京剧科班,培养了许多京剧名演员,像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等。梅兰芳和这个戏班一起演戏,又学了不少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经验。
刚开始演戏,梅兰芳主要是演唱工戏,就是在舞台上以唱为主,像《二进宫》、《三娘教子》、《祭江》、《玉堂春》等。这些戏,只要嗓子好,唱得字正腔圆,都能受欢迎。可是后来,随着清朝,社会进步了,群众对京剧的要求也高了,不再满足只听唱,而要求看那些有内容、有表演的戏。 梅兰芳心想:“看来,只演重唱的青衣戏,不能满足要求了。我要把戏子放宽才好。”
于是,他又向老师们学了不少偏重身段、表情和武工的戏,像《穆柯寨》、《樊江关》、《虹霓关》等,果然受到欢迎。梅兰芳经常观看同行们的演出,从他们身上学习人家的长处,化为自己所有。昆曲,是一种古老又典雅的剧种,具有丰富的表演技巧。梅兰芳就又和前辈艺人学习昆曲,演出《思凡》、《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名剧,这样,他的演技大大提高。
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梅兰芳就在唱红了。后来,他到上海演出,也一炮打响。他那甜润大方的唱腔、俊美的扮相和细致的表演,受到观众的赞扬。本来,京剧的旦角戏不如老生戏“吃香”。旦角演员一般唱不了“大轴”戏,就是每场最后的一出。可自从梅兰芳出现之后,旦角戏能唱大轴了。许多人到戏园子看戏,就是为着他来的。梅兰芳的声望超过了前辈人,连当时的“京剧大王”谭鑫培也说:“如今胡子(老生带胡子)唱不过旦角啦!”
创造“梅派”梅兰芳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把传统剧目演得十分出色,得到了观众的承认。但是他并不满足。
“我们要创新,演新戏。”他说,“我看了新兴的话剧,话剧的剧目很多是反映现实的。我想京剧也可以这样做。”
“对。咱们也编些时装戏演。”大家都赞同。 时装戏,就是描写现实生活的戏。因为演员要穿现实生活中的服装上场,京剧传统的表演方法用不上了,需要用新的方法演。而且在化装、道具上,男演女的困难更大了。梅兰芳知难而进,很快排练出《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童女斩蛇》等戏,上演了。
“京戏也演时装戏啦!”观众们互相传说着,“演得还真不错。”
梅兰芳为京剧演现代戏开出了一条。他又集中精力编演古装戏。传统京剧在旦角化妆上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大都是男扮女,在发式、服装、扮相上缺乏女性特点,而且缺少舞蹈,舞台效果差。梅兰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排练了大批新戏。在这些新戏中,他扮演的古代妇女,头饰变了,服装变了,扮相也十分美观。不仅如此,梅兰芳还为许多角色设计了舞蹈。如《天女散花》中的长绸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西施》里的羽舞,《太真》里的盘舞,《嫦娥奔月》里的花镰舞,《廉锦枫》里的刺蚌舞,等等。从此,载歌载舞,声情并茂,绚丽多彩,成了梅兰芳演戏的突出特点。
梅兰芳还努力学习古典文学。他读过曹植的《洛神赋》以后想:“这个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是很有色彩。如果编一出有诗意的歌舞剧演出就好了。”于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京剧《洛神》编出来了。舞台上,梅兰芳扮演的洛神,驾着云雾,身披长纱,宛如下凡。在川上相会一场,三层高台上,洛神和众仙女边唱边舞,把观众引入了世界,非常精彩。
梅兰芳的新戏,使京剧舞台焕然一新,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热烈欢迎。他的名声更大了,因为表演自成一派,被称为“梅派”。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评选。梅兰芳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获前四名。从此,“四大名旦”被人们。
把京剧介绍给世界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被称为“国剧”。现在,京剧已被世界人民所知晓。而最先把京剧引向世界的就是梅兰芳。
1919年和1924年,梅兰芳两次率剧团到日本演出。日本人过去对中国戏曲不大了解,看了梅兰芳的戏,他们说:“京剧不用布景,但演来有声有色,令人钦佩。梅兰芳的表演也是无与伦比的。”
梅兰芳又决定把京剧向介绍,自费去美国演出。剧团为准备工作花了很多钱。1929年底,剧团就要出发了。不料动身的前两天,从美国打来电报,说美国现在经济危机,市场不景气,演出恐怕观众少,可以推迟。有的朋友对梅兰芳说:“这件事你自己拿主意。如果到美国不上座,你就破产了。”
梅兰芳沉思了一会儿说:“欢送会已经开过,船票已买好,如果又不去,我的声誉必会一落千丈,我也会情绪低落的。”
“那,你的意思是……”
“走,按原计划上船。这是一次冒险,但我必须冒险!”
梅兰芳说完,把电报撕碎扔进壁炉内。他如期在1930年1月到达美国。第一天演出完了,他对在美国的南开中学校长张彭春说:“今天的戏,美国人看懂了吗?”
“看不懂。情节太细了。”
梅兰芳激动地说:“张先生,请你帮我挑选剧目,一定要让美国人看得懂。如果我的演出失败了,中国的文艺也没有光彩呀!”
在张彭春等人帮助下,梅兰芳果断地改换了剧目,又加强了舞台的布置,突出了东方艺术美。结果,他的演出大获成功。美国人评论说:“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原来不理解的,懂了。中国戏是艺术的真实,比生活的真更深刻。”
梅兰芳先后到、纽约、、、演出,还会见了电影大师卓别林。东的两位艺术大师一见面就热情地交谈起来。卓别林说:“早就听到你的名字,今日幸会,想不到你这么年轻。”
“见了你,我简直认不出来。你的翩翩风度和舞台电影上判若两人呢!”梅兰芳说。
1935年,梅兰芳又率团访问了苏联,同样获得成功,有时竟谢幕达十八次之多。他还与着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会了面,交流了各自的艺术。梅兰芳的出国演出,使京剧艺术从此了世界。他自己 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都把见到梅兰芳,看他的戏当成重要的内容。中国戏园里也出现了外国观众。
梅兰芳蓄须的故事 7
在战争爆发之前,梅兰芳的名声已经传遍了中国内外,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梅兰芳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本来这是件好事,可是日本人占领了上海,知道了梅兰芳的事迹和他的社会地位,于是想请他到电台,准备让他发表亲日言论,以名人效应的方式推广出去。梅兰芳当然知道他们的目的,于是一边找借口推脱,一边带着全家人到香港避难。
开始的时候事情还是顺利的,可是不久之后,香港也被日本人占领了,这让梅兰芳痛苦不已。为了不使日本人的计划得逞,梅兰芳决定蓄须。梅兰芳本来主攻旦角,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梅兰芳蓄须这在以前是绝不可能的。可是现在是特殊时期,梅兰芳只好蓄须来拒绝日本汉奸的要求。
从梅兰芳蓄须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伟大人物的爱国之心,为了维护国家的名声和利益,宁愿牺牲自己的形象和事业,这种勇气和精神十分的难得。而梅兰芳蓄须这件事在当时也掀起了一股爱国风潮,许多知名人士都进行了声援和表达了敬仰之情。
梅兰芳的眼睛故事 8
在他小时候,梅兰芳的眼睛有些近视,所以造成了眼神没有神采,气质也不能外漏,甚至有的时候梅兰芳的眼睛还会迎风就流泪。大家都知道,眼睛是表达情感的窗户,对于一个从事艺术表演的人,眼睛是尤为重要的。像梅兰芳这种眼睛不灵活的,很难会有所成就。在他小时候想要拜师时,他的老师就说梅兰芳眼睛实在没有神采,以后也不会有前途,所以不肯教他。
梅兰芳因为眼睛的事儿十分的痛苦,可是他并不曾轻易就放弃,反而更加努力的练功和学习。开始了训鸽练眼功,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都不能阻挡梅兰芳练习眼睛的步伐,每天天才亮就为鸽子吃食和喝水,然后就开始观察鸽子的飞行状况和特点,同时注意着其他的突发状况,眼珠子更是不停的转来转去,天长日久,梅兰芳的眼睛越看越远,也越看越清晰,就连下垂的眼皮都得到改善,眼神也自然而然的灵活起来。
就是通过这样的努力,梅兰芳的眼睛才越来越传神,在之后的演出中,也更加形象和富有神采,梅兰芳的眼睛是他表演的另一种形式,也为他的演出增光添彩。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9
新中国成立后,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京剧团团长的梅兰芳先生,仍像普通演员一样上台演出。一次在北京政协礼堂演《凤还巢》,梅兰芳因一时失神,忘记了一句唱词,便在表演角色偷看时多做了几个动作。场上的演员与看表演的剧团人员都认为,这是梅兰芳为加强表演人物偷看时的羞涩感,故意把这句唱词省略掉了。
演出结束后,当大家纷纷称赞梅兰芳的改动非常好,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却淡淡地笑了笑说:“今天不是我改得好,是我一时失神,把那句唱词给忘了,没有办法才用动作把这个没唱出来的腔遮盖过去。这是一出演了多年的经典剧目,我真是对不起观众,我应该向大家检讨。”梅兰芳的话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心中暗想:“梅先生如果不说,还真没看出来。”
就这事,后来有朋友对梅兰芳说:“你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梅兰芳认真地回答:“对小失误的放纵,就是对自己人格的放纵,最终必酿成大祸。人的失误都是有原因的,小失误往往潜藏着一个人的人格缺陷。比如这件事,我上了台怎么能失神呢?还是本身有问题,说到底,是没把演出放在第一位,没把观众放在第一位。看清危险,警示未来,才能有长进。”
